以新兴领域党建促进青岛城市之治
2025-05-18

文章来源:《青岛日报》2025年5月18日    作者:孙涛

        作为山东发展的龙头,青岛坚持把新兴领域党建摆在优先位置,一手抓政治引领,一手抓服务管理,深入推进“两个覆盖”,加强队伍建设,着力改革创新,激活新兴领域“红色力量”,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注入新动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探索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有效途径”。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突出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抓好新兴领域党的建设,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是基层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现实需要。青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以增强新兴领域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为主线,坚持组织连“新”、服务暖“新”、治理融“新”,精准发力、攻坚突破,推动新兴领域党建工作在全省走在前、做示范,以新兴领域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助力现代化治理样板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

  青岛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现状与成效

  青岛市委“两新”工委紧扣新兴领域党建“谁负责”、党组织“怎么建”、党员如何“起作用”等问题,完善工作链条、创新服务手段、突出作用发挥,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稳步推进,重点行业领域党建扩面提质,新兴领域党建工作保障更加有力,党的建设、行业发展、社会治理逐步实现有机融合、互促共进。

  一是组织建设不断完善。实施“红帆支部”全域覆盖等8项措施,扩大党组织覆盖面。青岛现有各类非公有制经济主体214.44万户,新就业群体超60万人。2024年,全市新增单独组建党组织重点非公企业2424家,党组织单独组建率达到84.96%,较2023年年底提升64个百分点。对新兴领域发展党员工作专门作出部署,储备入党积极分子3470余名。全市8家主要快递品牌青岛公司党组织实现全覆盖,新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组织25个。党建工作体系进一步优化,调整完善市委“两新”工委委员单位及分工,增设7个单位为委员单位。在乡镇(街道)、功能区成立“两新”组织综合党委,负责新兴领域党组织日常管理。

  二是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创新企业党建模式,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党建就是管理、党建就是文化、党员就是人才”的融合体系,在民营企业中率先搭建生态党建体系,成为全国唯一一家依靠党建题材入选清华大学案例库的非公企业。以行业党建推动经济发展,成立全市第一家协会党委——市直播电商行业协会党委,建设党群服务中心,创建“直播创享家”党建品牌,始终把“红鲁直播”作为全市直播电商行业党建工作品牌,持续抓好“一区一品一特色”行业党建示范点创建。

  三是服务保障更加有力。推广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惠企政策落实更加有效。通过“12345·青诉即办”诉求平台体系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诉求2646件。深入推进“骑手友好社区”建设,推行省时、借时、错时、延时“四时”关爱工作法,整合资源建设“岛城暖心驿站”,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十余项细致暖心的关爱服务。

  四是品牌建设成效显著。青岛市级行业协会商会527家,建立党组织282个,91家行业协会商会创建各具特色党建品牌,评选三星级及以上党支部149家。十个区市均涉及各自社会组织党建品牌,形成党建品牌矩阵。

  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的特点与趋势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化,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新就业群体规模持续扩大,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已达8400万人,职业主播达1508万人,在促进经济发展、繁荣社会事业、创新社会治理、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加强新兴领域党的建设,需要把握该领域党建工作的特点和趋势。

  一是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的范围、类型具有广泛性、多元性。与传统科层化体系不同,新兴领域组织形态具有迭代快、网络化、去中心等特点,难以直接套用以往党建模式。在党组织建设方面,新兴领域党员分散性强、流动性大,跨行业、跨地区合作项目多,导致有的领域党组织覆盖率偏低。

  二是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的变化速度快、形式灵活。新经济组织通常具有总体规模小、组织形式灵活、业务发展迅速、员工流动性大的特点,在科技企业、初创公司以及外商投资企业中尤为突出。新社会组织除了具有非营利性、民间性特点,还具有专业性、志愿性、多样性和自治性等特征,其特征会随着社会需求多样化和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不断变化。新就业群体的显著特点是高度的灵活性与流动性,多数人处于“非固定岗位、非固定时间、非固定雇主”的就业状态。这些特点决定了新兴领域党建无论在底数排摸、党员管理、群众联系、资源整合,还是在阵地建设、服务供给、项目设计、活动开展上,都需要更多体现党建内容、形式、方法的动态性、灵活性。

  三是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在教育管理方面,新兴领域从业人员构成复杂,人员多样性使得党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难度增大,组织开展面对面集中学习和活动机会减少。在阵地建设方面,部分企业因资源有限无法常态化开展党建活动,部分新兴领域党群服务阵地建设相对薄弱,部分新兴领域党组织缺乏及时转接流动党员的有效机制。在协同机制方面,新兴领域量大面广、情况复杂,工作基础相对薄弱,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系统推进青岛新兴领域党建工作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坚持业态新在哪里、形态变在哪里、党建工作就跟进到哪里,着力健全党的组织体系,着力强化政治引领和服务管理,着力完善党建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效能治理,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注入新动能。

  一是坚持夯基固本,建强新兴领域党的组织体系。实现“两个覆盖”是增强党在新兴领域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的组织载体。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发挥作用”的目的因地制宜抓好党组织设置,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起来”,使其“运转起来”,凝聚“党建强发展强”共识,在新兴领域中实现党的组织全覆盖、党的工作全覆盖,消除新兴领域基层党建工作的“空白点”。如楼宇党建工作中,探索建立楼宇综合党委,党委委员由街道社区干部、物业服务企业、两新组织党组织负责人组成。建起“区委—街道党工委—楼宇综合党委—楼宇企业党组织”一贯到底的组织体系,构建楼宇党建体系的“红色主轴”,全面提升楼宇党建工作实效性。在产业园区中,依托龙头企业成立产业集群联合党支部,发挥其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全面带动企业党建工作,提高党员归属感。在各类社会组织中,依托工商、民政等部门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加强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和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动员社会组织服务和融入全市发展大局,提高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制度化水平。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打造全面过硬的人才队伍。把加强党组织书记和党建工作指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新兴领域党建学院等渠道,面向新就业群体开展专业化能力培训和党性教育。通过新兴领域党建研究基地等载体,围绕新兴领域党建工作开展深入研究。坚持系统规划、整体推进、梯次培养,通过内部推选一批、社会招选一批、上级选派一批等方式,选优配强新兴领域党组织书记队伍,鼓励支持重点和大型企业配备专职副书记。深化推进“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注重从经营管理人员中选拔党组织书记,鼓励符合条件的出资人担任党组织书记。紧盯企业发展痛点难点堵点,广泛开展“支部定议题、党员找问题、党群破难题”主题党日活动,通过推行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组建党员突击队等方式,着力发挥党组织和党员攻坚带头作用,推动各级党组织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三是坚持集成改革,推进新兴领域党建工作创新。在党员组织方面,创新“支部建在线上”的组织设置模式,推动“智慧党建”发展。积极探索通过微信、微博、网络社团等各类虚拟平台凝聚党员,为党员参与组织活动提供信息、渠道和载体。在党员教育方面,通过设立党员网上论坛、党员网络学院、开发党员教育App等方式,借助人工智能的数据分析,根据党员的年龄、职业、学习历史等信息,为党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内容和计划。在党员管理方面,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党员信息进行分析,实现对党员的精准管理。

  四是坚持关爱保障,发挥新兴领域群体职能作用。系统梳理汇总政府部门和群团组织的政策、资源和服务,汇聚部门力量形成就业、住房、保险、医保等关心关爱政策体系,针对新就业群体的各类诉求实现全面覆盖和精准对接。探索设立关心关爱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基金,推进“骑手友好社区”创建,引进市场机制,通过供需对接、资源共享,提供骑手专享自行车、换电柜等设备,实现“政府搭台、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配套建立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引导激励机制,采取先进表彰、物质激励等措施,为积极参与基层治理的新就业群体提供更多便利,团结凝聚新就业群体,提升基层治理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