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青岛日报》2025年5月3日 作者:贾圆鑫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但实现也绝非易事,其过程必然充满各种艰难险阻,需要系统解决思想认识、动能要素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具有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地位。
为中国式现代化汇聚磅礴伟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发挥统一思想、实现团结、汇聚力量的作用。
统一思想是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就是通过深入挖掘并积极传承各民族共有的历史记忆,引导各民族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促使全体中华儿女深切体悟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进而形成对中华民族的整体性认同。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清晰地认识到,无论哪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对中华民族整体性的认同,不仅强化了各族群众的身份归属感,更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实现团结是要义。团结作为维系群体关系的纽带,是国家统一与民族和谐的重要基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各族群众在密切交往中消解认知偏差,破除心理隔阂,促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中,应通过组织多层次的文化互动、实施跨区域协同发展项目等,系统性构建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社会生态。例如,中东部省份与边疆民族地区实施的干部选派、教育支援等帮扶举措,既加速了区域协调发展,又培育了超越民族界限的情感联结,最终达成了各民族群众深度交融的团结格局。
汇聚力量是根本。思想统一与紧密团结为整合多元社会力量提供了内生动力。在消除绝对贫困的实践中,各族群众形成攻坚合力,数十万扶贫干部扎根民族地区基层,与群众共同探索特色发展路径,有效改善民生福祉。这一历史性成果印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发出的强大行动效能。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各民族形成有机聚合体,才能有效整合全体中华儿女的智慧资源,从而形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合力。
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重大风险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国家安全的“防护网”,通过增强民族团结抵御外部风险;也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通过促进和谐发展化解内部矛盾。这一理念深刻体现了“国泰民安”的治国理政智慧,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国家安全的防护网。从国际层面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抵御外部意识形态渗透与分裂风险的坚固屏障。我国通过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兴边富民行动等政策,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发展,不断巩固边疆安全。基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各民族形成抵御外部渗透的坚固防护网,将外部分裂风险阻挡在外,共同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从国内层面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有效化解民族矛盾与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在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如果各民族之间缺乏共同体意识,很容易因为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经济利益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矛盾冲突。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促使政府和社会在教育、医疗、就业等社会资源分配上,更加关注民族地区的公平发展。当各民族人民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社会环境就会呈现出一片祥和景象,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
破解区域发展失衡。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影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和向往的最大制约因素。当前我国区域、城乡及民族间的发展不均衡问题依然显著。部分民族聚居区受制于交通网络密度不足、产业能级偏低等因素,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沿海经济带形成明显级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将发展重心进一步向民族地区倾斜,通过强化政策支持、实施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推动东西部协作向纵深发展,推动产业转移升级,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例如,山东省与重庆、甘肃、新疆等地开展东西部协作,通过产业合作、劳务输出等方式,帮助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增加收入,缩小发展差距。
弥合文化认同鸿沟。当前,我国各民族之间交流融合层次仍需深化,部分民族地区存在对中华文化整体认同不够深入的情况。为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基,当前实施的教育体系筑基工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链条,着力弥补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的薄弱环节。截至2025年,全国民族地区已推行双语教育覆盖政策,普及率达95%。以新疆于田县为例,当地学生国家通用语言能力显著提升,达标率从2015年的67%跃升至2023年的98%。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教材全面进入中小学必修课程体系,累计惠及超3000万学子,通过课程浸润持续夯实文化认同基础。
强化基层治理能力。伴随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提速,民族关系呈现出新特征,这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基层治理创新形成共振效应,各地通过构建精细化网格管理机制与智能化治理平台,系统性地补足民族事务治理的薄弱环节。例如,广西百色市建立跨部门协同平台,整合治安管理、民生服务等12个领域职能,使基层矛盾调解成功率稳定在96%以上;内蒙古自治区推进的智能安防体系覆盖全部边境行政区,技术防控手段的应用使非法跨境活动发生率同比下降八成;云南省推广的移动政务终端累计服务用户突破800万人次,民族事务线上办理周期平均缩短三分之二。这些创新实践通过技术赋能与制度重构的叠加效应,正在重塑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的现代化图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