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青岛日报》2025年5月4日 作者:崔群
随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以快递员、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代驾小哥、网络主播等为代表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成为城市运转的“新力量”。他们穿梭于楼宇巷陌,构建起便捷生活,却因劳动形式多样、劳动关系认定困难、就业流动性强、社会保障制度滞后等原因,在劳动时间、劳动报酬、社会保障、职业安全等方面面临诸多困境。近年来,青岛市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施策,通过建设“岛城暖心驿站”、创新补充工伤保险模式、升级“复议睦万家”品牌、推动工会组织扩容等多项举措,积极探索新就业形态群体权益保障新路径。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背景下,青岛可以从权益保障、纠纷化解、服务场景、社会融入等维度持续发力,以更有力度、更有温度的“暖‘新’举措”,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岛城立住脚、安下心、圆好梦。
第一,筑牢权益保障底线,织密兜底安全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曾发布《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和劳动报酬权益保障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规则公示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服务指南》,对报酬支付、工作休息、劳动纠纷等问题予以具体指导。实践表明,只有通过社会共治压实平台责任、通过制度包容扩大保障半径,才能让劳动者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劳有所得、伤有所保、急有所救”。一方面,强化平台企业的主体责任,夯实“以平台治平台”的新治理格局。例如,美团外卖已探索结合订单峰谷特性,推行“防疲劳”提示和派单干预。企业应主动优化劳动条件,建立奖惩机制,切实改善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同时,监管部门需健全与新经济、新业态、新岗位相适应的劳动监管机制,指导和督促企业依法合规用工,提升用工规则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另一方面,构建“基础保障+灵活补充+应急托底”的三层防护网。要打破传统社保与劳动关系的强绑定,调整社保、医保、人身意外险、第三者责任险制度,探索更加灵活、包容、普惠的保险分配形态,在持续扩大职业伤害保障范围的同时,联合平台企业、商业保险机构面向特定群体推出更多“轻量级”社保产品和专属套餐。同时,设立新就业群体关爱基金,对遭遇突发事故、重病的劳动者提供临时救助。
第二,构建高效解纷机制,打通维权快车道。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的复杂性,既源于平台用工的隐蔽性,也受制于传统解纷机制的低效性。青岛需以“源头预防、数字赋能、多元共治”为核心理念,构建覆盖“需求摸排—快速调解—平等协商”全链条的维权体系。首先,精准摸排需求。新就业群体的困境不仅限于劳动纠纷,更涉及生活融入、子女教育和职业发展等多维难点。对此,可通过社区网格“日常访”、工会组织“专项查”和数字平台“智能筛”等方式,畅通诉求反映渠道,高质量回应他们的急难愁盼问题。其次,做好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工作。整合劳动争议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的优势,建立健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和诉讼机制,借鉴浙江“一站式调解中心”和“数字仲裁庭”经验,构建“线上+线下”双轨解纷体系,减少繁琐流程,降低维权成本,提高维权效率。最后,推动平等协商。定期召开恳谈会、圆桌会,推动平台企业就报酬支付、劳动强度、工作时间、劳动安全、订单分配、奖惩制度、补充保险等关键事项与劳动者代表协商,确保劳动者的知情权、表达权和建议权得到有效保障。
第三,丰富多元友好场景,提升职业认同感。从一碗特惠餐到一间暖心房,从一场技能培训到一本职业证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对城市的归属感,不仅依赖于物质保障,更需要社会支持的温暖浸润。首先,充分挖掘城市空间资源,构建覆盖广泛、功能完善的服务网络。青岛的爱心驿站和友好社区建设已亮点频现,下一步,可吸纳物业、商户、基层医疗机构、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加入,共同打造涵盖友好食堂、友好商家和友好门诊等“立体化”友好服务体系。同时,借鉴上海“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等经验,形成“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的多层次保障性住房供给模式。其次,推动各类服务功能与劳动者高频工作场景深度融合。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工作模式高度灵活,应拓展配套场景,在党群服务中心、暖心驿站和商圈等地嵌入政务服务、法律援助、健康管理、心理咨询、交友联谊等多样化的服务事项,让他们“跑单路上顺便办事”。最后,畅通职业成长通道,增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长期发展动力。政府应联合高校、培训机构、互联网平台企业开展康养、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型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劳动者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建立不同层次的新就业形态职业技能认证标准和机制,参考杭州“网约配送员”职业技能标准,设立“初级—中级—高级”认证体系,并给予积分落户加分、个税减免等激励措施。
第四,推动社会融入升级,变“服务对象”为“治理伙伴”。劳动者的脚步,是最好的治理触角。当骑手在送餐途中化身“平安巡查员”,当快递员用脚步丈量出“社区风险地图”,当网约车司机通过“顺路捎带”解决老人送药难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就是治理创新的重要“合伙人”。一方面,有效凝聚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整体合力。将党组织的覆盖和组建与新业态企业的业务链条相结合,把新就业群体党组织覆盖到企业的业务板块、分支机构、项目团队。针对新就业群体党员分散、流动性强的特点,可创新党组织设置形式,依托平台企业、物流园区、快递网点等业务节点,灵活设立功能型党支部。同时,坚持党群融合,团结新就业群体,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依法先行进入的优势,形成发展合力,通过工会把各类平台就业群体吸引过来、组织起来、稳固下来。另一方面,引导新业态劳动者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体系。通过设立“新业态观察员”或者担任社区兼职网格员、流动信息员、楼长单元长等形式,鼓励外卖员、快递员等在日常工作中收集并反馈安全隐患、设施破损、社情民意和治安异常等问题。政府应对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劳动者提供奖励积分、荣誉表彰等激励措施,对长期参与社区公益、见义勇为、应急救灾的劳动者给予政府补贴、职业晋升优待等激励措施。同时,每年评选“最美骑士”“治理先锋”,并通过地铁灯箱、短视频平台广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