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产要素有机聚合新格局
2024-04-25

文章来源:《青岛日报》2024年4月25日    作者:李怡

        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是新质生产力的催生因素,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在更大范围内调用生产要素,还要构建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要素有机聚合的新格局,优化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

  整合国内贸易网络,畅通国内要素流动

  市场分割是国内大循环面临的一个问题。在分割的状态下,国内贸易网络呈现碎片化,各行政区划内部形成各自的小市场,这一方面直接造成国内要素流动不畅,另一方面,小市场之间的壁垒也导致产品无法在全国市场中形成充分竞争,削弱了经济主体寻求高效率要素配置的动力,间接导致了要素流通动力不足。

  国内贸易网络碎片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导致异地要素供需不匹配,二是经济绩效为主的考核评价标准下,地方政府官员承担促进当地经济增长的压力,导致各地区人为设置市场壁垒。因此,整合国内贸易网络,首先需要加速中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平衡各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其次要在经济活动中弱化行政区划。当前,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都市圈等地区已成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试验田”,这些“试验田”不仅要在“硬件”上加强基础设施的联通,更要在“软件”上推动各种市场制度规则的统一,从而形成可在全国推广的区域协调制度创新成果。

  深化国际分工参与,吸引国际要素流入

  深化国际分工参与是吸引国际要素流入、进而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并发展的动力来源之一。深化国际分工参与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过程,对应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的内涵,国际分工参与也应实现更大规模市场的利用、更多行业领域的拓展和更高国际地位的攀升。

  在更大规模市场的利用方面,应持续扩大与新兴市场的经贸合作,充分利用各个市场的优势要素,并针对当前跨国公司追求“中国+1”和“中国+N”的现象,加大吸引外资力度的同时,加强外资服务的统筹工作,确保优质外商投资进得来且留得下。在更宽领域的拓展方面,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一次提出“拓展中间品贸易”,对我国加大高端制造业的开放力度、吸引高技术要素提出新的要求。此外,相比制造业,服务业整体开放水平不高,应加快合理缩减服务行业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在国际地位攀升方面,我国已经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制度型开放不足,国内制度安排与国际通行规则的协调性、融合性不够,导致要素跨境流动成本较高。对此,我国应对标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特别是正在积极申请加入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运用开放倒逼机制,加速推进国内制度改革。

  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要素创新性配置

  培育新质生产力要求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因此,依托新发展格局培育新质生产力并非单纯畅通国内要素流动、吸引国际要素流入,关键是在整合国内贸易网络和深化国际分工参与过程中,实现各种优质要素有机结合。

  首先,以问题为导向。瞄准关键领域、瞄准“卡脖子”难题、瞄准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筛选并利用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要素,避免国内贸易网络为了畅通而畅通,避免国际分工参与为了深化而深化。其次,要强化链条协同。围绕产业链的发展方向,以产业链为基础整合数据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换言之,要素的有机整合不仅是单个供应链、价值链在单向度上的有机整合,也是产业链、数据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交叉而成的网络维度上的有机整合。再次,优质要素的有机结合还应注重实现以国际优质要素引领国内要素发展。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大国博弈竞争和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这就要求在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过程中应注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先进要素的引入亦应当承担起引领和推动国内要素质量提升的任务,避免产生对国际市场、国际要素的过度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