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4-04-25

文章来源:《青岛日报》2024年4月25日    作者:左文琦

        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为此,要结合区域实际情况,畅通诸多“卡点”,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畅通科技创新向产业转化存在的“卡点”。首先,要解决科技成果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两张皮”问题,除了提高科技成果转换率,还要加大企业对科技成果的需求比例,提升企业对科技成果的对接意愿。其次,把握新型举国体制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及在新兴技术领域赢得战略先机的重要手段,举国体制往往是大国参与技术博弈的应对之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强调政府、产业和高校的合作关系,这些群体的共同利益是给所在的社会创造价值。具体措施应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强新型举国体制在科技创新探索中的实践,多措并举促进驻青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产业的有效对接和协同发展,在科技创新向现代产业体系转化过程中,推进基础研究和产业技术攻关。二是充分利用青岛海洋科研优势,实现海洋科研的高水平发展。三是青岛拥有完善的产业地盘,具有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等一批千亿级产业链,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

  畅通学科布局和学科建设机制上存在的“卡点”。高校要重点破除体制机制和组织模式障碍,促进驻地高校专业设置的优化调整及与本地优势产业需求的匹配,同时大力提升职业教育质量,面向产业核心技术发展、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驻青高校在学科布局和建设上,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跨学科建设并不单是将几个相关的学科课程交叉和融合,而是要基于国家经济发展方向、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校地融合发展人才需求等方面,科学布局交叉学科的建设,逐渐形成有青岛产业特色和竞争优势的新兴学科。二是要在优势领域锚定未来发展趋势,加强产学研融合。今年年初已有四所驻青高校获批建设未来学院,这些学院都特别突出各校学科优势,在此基础上,四所未来学院应进一步加强与产业内领先企业、驻地科研院所等优质资源的深度融合,共同参与教学培养与创新研发,围绕未来10-15年可能产生的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进行前沿探索。

  畅通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存在的“卡点”。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新型劳动者。目前在“高精尖”领域,青岛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高端人才储备不足、新兴领域复合型人才数量不足等问题;在人才平台载体建设上,存在高能级人才载体平台少、对人才承载能力弱等问题;在人才发展环境、人才评价体制机制改革松绑方面还需再深化。新时代青岛要全力打造覆盖人才创新创业全链条、人才生命生态全周期的人才友好型城市,需要从四个方面发力:一是打造具有青岛特色的人才聚集高地,在空间布局上要以青岛湾区科创走廊为核心区,突出海洋和先进制造业等方向。二是建设一流人才队伍,构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在“关键少数”上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在“中流砥柱”上遴选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源头活水”上大力集聚青年人才,在“产业基石”上打造卓越工程师队伍,同时要“百花齐放”地深入推进其他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建设。三是打造一流人才平台,深入实施省属高校“双高”建设计划,驻青科研院所应布局一流科研创新平台,培养一流创新型领军企业,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一流平台。四是塑造一流人才生态,深化“破四唯、立新标”的新时代人才评价体系,实行以充分体现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同时做好从项目孵化到资金募集,再到挂牌上市的全周期人才金融服务,为人才发展生态提供保障,实现城市与人才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