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青岛日报》2025年4月3日 作者:荆晓燕
公共文化服务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提供的公益性文化产品和服务,旨在满足公众基本文化需求、保障公民文化权益、促进社会文化公平。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对于提升全民文化素养、增强社会凝聚力、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对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数字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重构公共文化生态的强大驱动力。让AI、大数据、VR等数字技术深度赋能公共文化服务,能够有效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服务精准化、体验沉浸化的系统性升级。
技术激活“沉睡资源”,重塑文化生产力
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科技力量的加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数字文化已经成为“关键增量”,以先进数字技术激活沉睡的文化资源,重塑文化生产力,不仅是维护文化安全、进行文化传承的必然选择,更是推动文化创新、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战略要求。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提出,正是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适应、提升文化生产力的关键举措。沉睡的资源一旦被激活,能够迸发出强大的文化魅力与发展活力。“例如,数字敦煌”利用数字技术,对敦煌壁画高精度采集和修复,并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实现了文化遗产有效保护与活化展示的双重目的。故宫将自身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推出符合当下审美的文创产品,成功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2025年春晚通过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不仅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隽永魅力,还通过前沿技术的应用,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再如《栋梁》节目就是以北京中轴线为灵感,通过XR、数字孪生和AI视觉追踪技术,全方位展示古建筑的美感与智慧,为全球观众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激活沉睡的文化资源并重塑文化生产力,需要结合数字技术、创新思维与产业融合,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交互、可传播的现代文化产品与服务。其一,推动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存与活化利用。依托3D扫描与数字孪生等技术,对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挖掘和保存,对文物、建筑、非遗技艺高精度数字化建模,构建可永久保存的“数字资产库”,将静态文化资源转化为动态数字资产,释放创新价值。其二,搭建文化资源数字化展示、交易平台。利用平台增大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适配概率,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要素,为文化创新创造提供素材和源泉。进一步促进文化资源的跨界融合,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游戏、影视、时尚等现代产业,扩大影响力。其三,创新展示手段,助力文化传播。运用VR、AR、5G等新媒体技术,尤其是运用数字网络、融媒体传播技术将视频、动画、游戏等内容融入文化展示中,创新文化的表现手法和形式,实现文化可视化、数字化传播,突破文化的地域限制,进一步增强文化软实力。
算法破解“供需错位”,实现服务精准触达
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过程中,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出现总量过剩、结构性短缺的问题,个性化、差异化文化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满足,供需匹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这一机制既强调文化资源质量,重点解决公共文化产品“好不好”的问题;又强调供给方式,明确要让优质文化资源与老百姓“直接见面”。这就要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应进一步明晰群众的文化需求,努力做到以需定供,实现供需之间的动态平衡。对此,应以群众需求为核心,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统一供给”向“精准匹配”转型,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匹配精度,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服务提质增效,保障不同群体的文化权益。
第一,利用算法进行需求预测,通过用户画像与行为分析,实现智能匹配。根据年龄、兴趣、参与频率等标签,划分不同服务群体;利用算法对用户浏览记录、参与活动频次、地理位置等数据多维度分析,构建精准的用户画像,定向推送适配的文化资源,满足个性化需求。第二,利用算法调度动态资源,通过“订单式”服务与柔性供给,实现精准配送。利用物联网和智能算法实时监控场馆人流、活动热度等数据,动态调整服务资源,优化文化活动排期,提升运营效率;用户通过平台自主“点单”,算法在汇总需求后优化服务方案,切实提高供需匹配精度。第三,利用算法分析用户评价,通过用户参与和反馈机制的优化,实现良性互动。通过线上评价系统收集体验反馈,动态调整活动内容和线路设计,形成“需求—供给—反馈—优化”闭环。通过上述措施,算法技术可成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推动文化资源“按需配送”、服务效能“精准提升”,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场景打破“时空壁垒”,构建全民共享生态
随着文化消费的迭代以及体验经济的发展,沉浸式文旅越来越受追捧,文化和旅游正在深度融合中走进一个“场景化时代”。例如,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游客可以在大运河沉浸体验区壮阔的光影长卷中,借助裸眼3D技术“身临其境”穿越17座运河城市,感受它沟通南北、绵延数千里的气势和贯穿古今、奔腾数千年的厚重,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感受运河文化。青岛也先后推出讲述广兴里百年故事的沉浸式光影演出——《广兴里·绮光幻境》和国内首部虚实结合大型沉浸式航海史诗音乐剧《寻梦沧海》,让观众沉浸式体验青岛独具特色的里院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文化重在体验,体验需要场景,而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创设场景,推动文化资源从“有限供给”转向“无限共享”,最终形成全民参与的数字化文化生态。
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场景构建打破“时空壁垒”,实现虚拟与现实融合,已成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化、全民共享的重要路径。其一,融合技术艺术,强化沉浸体验。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场景,让技术赋能艺术,将全息投影、水幕投影、裸眼3D、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应用于文化艺术的呈现,实现现实与虚拟融合,全方位调动观众的多维感官,优化沉浸式体验,增强项目的吸引力感染力。其二,创设消费场景,促进业态融合。通过文化资源进行主题设置、场景复原,以故事化联动为街区注入持续的热度与活力,促进多元业态融合,形成文化支撑、场景赋能、商业运作、旅游促动“四位一体”的文商旅融合模式,激活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其三,搭建开放平台,鼓励民众参与。通过众创平台开放文化数据库供创作者二次开发,通过社交媒体和生成式人工智能鼓励用户参与创作,充分调动大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热情,营造多元供给的良好氛围。
当前,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生成式AI、大数据、智能算法等技术正重塑文化资源的开发、传播与体验方式,尤其在推动文化普惠化、精准化、沉浸式服务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为此,必须顺势而为,加快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探索推动数字技术深度赋能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途径。利用技术激活“沉睡资源”,让文化从库房走向云端,告别传统的“档案化生存”,走向创造性重生;利用算法破解“供需错位”,让算法不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成为读懂人心的文化“推荐官”,让文化不再是一厢情愿地单向供给,而是成为双向奔赴的精准触达;利用场景打破“时空壁垒”,促进虚拟与现实融合,进一步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物理边界,让高质量的文化不再是少数人的享受,而是变成所有人的日常。通过技术赋能与文化治理深度融合,公共文化服务必将在资源活化的基础上,真正实现精准触达、全民共享。
|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Qingdao Party School of CPC , Qingdao Administrative College.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德路18号 邮政编码:26607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