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基层治理创新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发布日期:2025-01-14

文章来源:《青岛日报》2025年1月14日    作者:孙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新征程上,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创新乡村基层治理,持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以治理促发展,以发展强治理”。

  基层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的成就现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治理有效”作为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之一,乡村振兴战略意在彻底扭转和改变传统乡村建设理念与发展风貌,构建起产业兴旺、人才汇集、文化繁荣、生态和谐、组织有序的全新乡村面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乡村基层治理创新成为实现乡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农村、农民面貌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一是顶层设计日益完善。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工作,近年来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连续出台以“三农”政策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逐步建立起一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乡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基础。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就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作出系统部署。

  二是基层治理助力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在不同发展阶段,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尊重基层群众主体地位,完善治理体制,健全治理体系,创新治理方式,推动乡村社会朝着治理有效不断迈进,初步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基层治理格局。

  当前也要看到基层治理中还存在一些短板。比如,有的地方还存在组织管理不力、治理低效等问题,包括组织变革滞后、治理单元结构不适应和治理方式落后,一些突出矛盾问题无法及时化解和解决;有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干部治理能力还不适应乡村振兴新要求;有的地方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制约了基层治理水平提升;有的地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短板影响了农村基层治理水平提高等。

  基层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方向

  加强和改进乡村基层治理,要坚持问题导向,在政策目标上提高认识、有所聚焦并逐步拓展,在政策措施上改革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党委领导和政府组织协调,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夯实政治建设,以法治立秩序,以自治增活力,以德治扬正气,以基层治理创新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能力。组织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石,要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能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作用得到强化和巩固。重点突出政治引领、组织引领、方向引领,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加具体地贯彻落实到基层治理中去,全面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二是加强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能力建设是增强制度执行力、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关键。要更好发挥乡镇(街道)的“治理中枢”作用,增强乡镇(街道)行政执行能力、为民服务能力、议事协商能力、应急管理能力和平安建设能力。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乡镇(街道)要根据实际需要,夯实五项基础能力,为建强基层治理枢纽“立柱架梁”。

  三是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要、德治为魂”,推进“三治融合”。在自治方面,明确村委会的纽带角色,强化村委会的衔接力。在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拓宽群众反映意见和建议的渠道。聚焦群众关心的民生实事和重要事项,定期开展民主协商。完善党务、村(居)务、财务公开制度,及时公开权力事项,接受群众监督。在法治方面,在基层建立完善办事依法依规、全民学法守法、遇事找法用法的总体框架,将法治精神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全面提升基层群众的法治素养和乡村依法治理水平。在德治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融入基层治理,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释放基层治理文化价值,提升德治水平,孕育文明新风尚。通过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有效平衡基层社会的多重复杂关系,实现多元共治、充满活力和稳定有序的目标,向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迈进。

  四是改革创新治理方式,提高基层治理助力乡村振兴效能。一方面要推进智慧治理,加强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科学设置农村社区网格,明确网格管理服务事项。提高网格化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网格在民生服务代理、乡村运行管理、法律政策宣传、矛盾纠纷调解、社情民意归集和安全隐患排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加强培育乡村全面振兴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提升干部群众数字素养。进一步打破“数据壁垒”,实现涉农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和有效整合,充分利用好现有成熟、简易、覆盖面广的数字平台,如基于微信群基础上的数字治理手段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另一方面要鼓励社会主体参与,增强社会主体的积极性。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激励政策,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支持建立乡镇(街道)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机制和设立社区基金会等协作载体,吸纳社会力量参加基层应急救援。

  青岛基层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青岛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走在前、挑大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推动乡村治理理念、治理模式和发展路径的系统性重塑与变革,贡献了青岛智慧与青岛方案。

  一是市级层面顶格推进,坚持全市一盘棋。出台《关于深化拓展“莱西经验”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实施意见》,围绕提升青岛乡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出了15条治理措施。主要包括“提倡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与村‘两委’任期一致、同步换届”,健全“四社联动”治理模式,在全国全省独创性首次推出“道德银行”,信用积分等具体政策措施。召开全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会议,加快破解党的建设在向基层延伸过程中存在的“上热中温下冷”现象,以党建“一颗子”激活治理“全盘棋”。

  二是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助力乡村振兴成效显著提升。通过锻造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抓好镇街、农村、社区、新兴领域党建工作,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把党的领导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走出一条农村基层党组织统一领导乡村发展融合、治理融合、服务融合的“一统领三融合”新路子。

  三是坚持改革创新,继续推进基层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的青岛实践。以“莱西会议”召开35周年为契机,选优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切实发挥党员在基层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诉求,落实“四下基层”制度,用好“12345·青诉即办”平台渠道,做到“事要解决、群众满意”。深入开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着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持续推动资源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

手机触屏版
   
微信公众号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Qingdao Party School of CPC , Qingdao Administrative College.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德路18号 邮政编码:266071

鲁公网安备 37020202000314号  鲁ICP备05026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