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红色文化资源赋能党员党性教育
发布日期:2024-09-06

文章来源:《青岛日报》2024年9月6日    作者:时啸鸽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承载着爱国主义、人民情怀等深刻内涵。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赋能党性教育,是提升党员综合素质、增强党性修养的重要课题,以红色文化资源赋能党员党性教育的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党性教育内容。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是赋能党性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红色文化资源的定义非常宽泛,不仅包括遗址遗迹、红色纪念场馆等物质文化资源,还包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等方面的非物质文化资源。要加大对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发掘力度,广泛收集散落在民间的红色遗物,保护并开发红色遗址。同时,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如沂蒙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将这些精神融入党性教育中,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针对青岛的红色文化资源,组织专家学者开展现场调研,系统性梳理与深入研究,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通过编写红色文化教材、制作红色文化宣传片、举办红色文化讲座等方式,将青岛的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鲜活而深刻的党性教育素材,让广大党员在沉浸式体验中自然而然接受青岛红色文化的熏陶与洗礼。

  二是创新党性教育方式方法,提升教育效果。创新党性教育方式方法是提高教育效果的关键。传统的党性教育方式往往以理论讲授为主,形式较为单一,难以激发党员的学习兴趣,因此,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创新党性教育方式方法,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方面,开展现场教学,组织党员前往红色教育场所实地参观学习。通过现场讲解、互动问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党员干部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历史的厚重和革命精神的伟大;另一方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红色文化资源以数字化、立体化形式呈现出来。通过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党性教育平台,让党员干部在虚拟场景中重温革命历史,感受革命精神。同时,开发红色文化App、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定期推送红色文化资讯和党性教育内容,增强党性教育的实效性。

  三是构建长效学习机制,形成沉浸式教育氛围。构建长效学习机制是红色文化资源持续赋能党性教育的重要保障。在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党性教育时,往往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期轻长期的问题,因此,要构建长效学习机制,形成沉浸式教育氛围,使红色文化资源在党性教育中发挥持久作用。一方面,建立红色文化教育现场教学点(片)的长效合作机制。定期组织党员前往学习交流,形成常态化的党性教育模式。同时,邀请红色教育场馆的讲解员、研究人员等走进党校和高校课堂,为党员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构建红色文化教育的校内外联动机制。如通过举办红色朗读会、红色影视作品展播等活动,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

  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能力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红色文化资源赋能党性教育的关键。教师是党性教育的主导者和实施者,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因此,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红色文化素养和教育能力。一方面,加强教师的红色文化培训。通过组织教师参加红色文化专题培训班、红色文化研讨会等活动,提升教师的红色文化素养和理论水平。鼓励教师深入红色教育资源集聚区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了解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现实价值;另一方面,加强教师的党性教育能力培养。通过定期组织教学观摩、教学竞赛等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建立与之配套的激励机制,对在党性教育中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

手机触屏版
   
微信公众号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Qingdao Party School of CPC , Qingdao Administrative College.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德路18号 邮政编码:266071

鲁公网安备 37020202000314号  鲁ICP备05026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