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党建引领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
发布日期:2024-08-14

文章来源:《青岛日报》2024年8月14日    作者:李明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拓宽基层各类组织和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近年来,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蓬勃发展,聚集了大量新就业群体。如何凝聚新就业群体并引导其参与基层治理是当前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结合青岛市的探索实践,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基本方向,可以从三个维度探索引导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

  第一,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提升新就业群体党员队伍建设水平。基层党组织作为基层治理的关键基础,在基层治理过程中发挥着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重要作用。当前,新就业群体规模不断扩大,青岛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量已达80余万,新就业群体已成为服务市民生活、助力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引导规模较大的新就业群体积极参与基层治理,需要在新就业群体中配强基层党建力量,在新兴领域中夯实组织基础,提升党建引领效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首先,在建强组织方面,可根据新就业形态的具体类别,成立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组织,同时根据新业态中细分行业的活动范围,成立区域性党组织,实现行业和区域相结合,从而形成系统化的党组织体系,为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党组织建设创造条件,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其次,鼓励新就业群体党员亮明身份,展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党员在基层治理过程中的带头作用。从严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定期开展党员培训和理论学习活动。建立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员提案制度,鼓励新业态劳动者在生产经营、社会治理和城市建设方面建言献策。再次,注重在新就业群体中广泛挖潜,将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突出、群众认可度高的新业态劳动者吸纳到党组织中来。

  第二,将新就业群体工作特质转化为基层治理资源,赋能基层治理实践。新就业群体自身的工作特点及其所掌握的信息能够为基层治理提供有效的资源支撑,一方面,新就业群体工作流动性大,其活动范围涵盖许多街道社区;另一方面,新就业群体常与社区居民直接打交道,既了解社区居民生活方式和日常所需,也掌握社区公共服务“硬设施”和“软氛围”的基本情况。对此,要充分运用好这一特点,在制度和政策设计上发挥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围绕应急处置、精神文明创建和社区环境卫生整治等重要工作,由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支部向新就业群体发布“招募令”“英雄帖”,聘请新业态劳动者担任社区网格员,鼓励新业态劳动者关注工作区域内的“身边事”,对积极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新业态劳动者给予奖励,形成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

  第三,营造新就业群体发挥作用的广阔空间,促进新就业群体融入社会治理共同体。由于许多新业态劳动者来自外省市,且自身工作节奏较快,在自己居住的社区中参与公共生活的机会较少,对此需要营造更多有利于新就业群体发挥作用的场景,促进新就业群体更好地融入社会治理共同体。首先,针对某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如快递员、外卖员)的工作场所大多在社区中的特点,要根据各类细分业态的特点,引导新就业群体在工作场景中融入社区,鼓励新业态劳动者参与社区公共活动。其次,打造群团组织的活动场景,吸纳更多新业态劳动者加入属地工会组织,发挥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群团组织的引导作用,鼓励各细分业态和各年龄层次的新业态劳动者共同参与社区公益活动。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

手机触屏版
   
微信公众号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Qingdao Party School of CPC , Qingdao Administrative College.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德路18号 邮政编码:266071

鲁公网安备 37020202000314号  鲁ICP备05026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