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青岛日报》2024年8月14日 作者:胡春燕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国际孔子文化节等为载体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这为山东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更大力度保护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山东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有形和无形的文化成果浩如烟海,做好文化“两创”的前提就是充分地保护和挖掘这些成果。近年来,青岛持续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统筹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深化探源工程,梳理文明脉络,实施历史城区保护更新行动,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果全民共享。截至目前,全市拥有13条历史文化街区,共有550处文物保护单位、近20万件(套)可移动文物,市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7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6项,省级非遗项目72项。今后,要继续在文物保护、史料发掘等方面,以最严格的保护、最有力的传承,为文化“两创”打下坚实基础。
推出精彩纷呈文化“两创”产品和服务
推动文化“两创”,应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嵌入作品创作当中,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二次挖掘和二次加工,赋之以大众乐于接受的形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强有力地推向全国、推向世界。近年来,青岛市深入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推动文化“两创”深植于时代,涌现出一批富有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文艺精品。长篇报告文学《靠山》获中宣部第16届“五个一工程”奖,长篇小说《雪山大地》以最高得票获第11届茅盾文学奖,联合出品、摄制的电影《封神第一部》荣获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3项大奖,现代京剧《弄潮》赴北京中央歌剧院汇报演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少儿绘本大系》入选中宣部2023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和202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这样的作品应当多起来,让“两创”成果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展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只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释、传承教育、融合创新、保护利用、宣传推介等领域的生动实践不断增强,才能实现向文化“两创”新标杆的目标不断迈进。
搭建文化交流互鉴平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要做好传承和传播的文章,也要主动和善于从其他文化中吸取精华要素,来充实和完善自身。要搭建节庆、展会、论坛、演艺等平台,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推动文化交流互鉴。近年来,青岛市通过文化节庆、展会,不断展现文化交流的璀璨成果。青岛国际啤酒节已举办了34届,成为彰显青岛城市个性魅力和强化国际交流的盛大节日;青岛国际海洋节作为中国唯一以海洋为主题的节日,在倡导科技创新、发展海洋经济和国际间友好合作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田横祭海民俗文化节成为青岛向世界展现地域特色、渔家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青岛手造节与2024“上合之夏”手造精品展同步举办,变身为向上合组织国家讲好青岛故事的重要载体等。未来仍要坚持把这样的节会培育好、利用好,把平台做大,把文化交流的工作做深做透。
通过文旅融合促进文化“两创”
山东腹地广阔、景色秀丽,文即是景,景中见文,有必要、有条件做好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这篇大文章。青岛作为东亚文化之都和“2024-2025上合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要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精心打造文旅融合新业态,探索出以文旅融合发展促进文化“两创”的新路径。一是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常态化开展“非遗进景区”等活动,通过非遗和旅游的结合,有效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二是平衡保护与开发,做好历史城区的保护与更新,构建“历史城区、文化街区、建筑单体”三级保护规划体系,让城市文脉“活起来”。三是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提质升级,加快构建文商旅融合新业态,打造独具特色的青岛文旅超级IP,要善于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助力形成文旅融合发展新优势。
|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Qingdao Party School of CPC , Qingdao Administrative College.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德路18号 邮政编码:26607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