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与实践研究
深化城乡融合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2024-07-20

文章来源:《青岛日报》2024年7月20日    作者:张松梅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青岛是我国大中型城市中唯一一个实现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全面保供、自给自足的城市,具有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典型特征。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要深化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这为青岛深化城乡融合发展,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机制

  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在“融”,要着眼于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汇聚发展的良性循环。一是创新城乡人才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市人才下乡和进城人才返乡。城乡融合发展的第一要素是人才。积极探索“三乡人+”引培留用创新机制:引进“新乡人”,以定向式、组团式等方式开展人才引进活动,加快集聚农业科研、技术、营销人才等各类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培养“原乡人”,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大力扶持乡土人才、实用人才和特色产业的“土专家”,不断为农村发展蓄积人才、注入生机;留住“返乡人”,积极推动城市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兴业,广泛组织下乡支教送医、科技服务、支农扶农、人才结对等服务乡村活动。二是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土地管理制度。即墨、平度、莱西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承担着“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等试点任务,要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深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大胆试行“点状供地”、农业“标准地”改革,同步探索建立公平合理的入市增值收益分配制度。三是建立城乡统一财政管理制度。大力推进财政支农,优先保障用于乡村振兴的财政投入,稳步推进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2025年达到10%以上。着力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依托一般债券、专项债券、引导基金等渠道,探索“债券+、平台公司+、产业基金+”等投融资新模式,撬动更多工商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资乡村。

  创新城乡经济融合发展机制

  经济融合是城乡融合的前提和基础。当前,青岛城乡产业的发展水平差异很大,亟须打破大城市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与乡村传统农业的失衡局面。一是牢牢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聚力耕地保护,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两区”建设为重点,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标准,确保粮食丰产丰收。聚力种业提升。统筹推进种业的资源保护、创新攻关等工作,积极引进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二是突出数字、品牌、土地规模化、产业融合“四项重点”,提升乡村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聚力数字赋能,推动设立数字农业财政专项,支持农业农村大数据采集体系和智能分析体系建设,高质量建设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聚力品牌强农,整合优化品牌农产品供应链,创建一批省级以上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聚力土地规模化经营,积极培育示范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聚力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多镇一业、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培育一批乡村旅游强镇、特色村、示范点,多维度重塑农村多重价值。三是抓好农业园区这个“关键载体”,做大做强农业全产业链。积极推动每个涉农区(市)创建1个以上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每个涉农镇(街道)创建1个以上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全域推进涉农项目向园区集聚、提高集群发展的能级。

  推进城乡基层党组织联建共建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没有乡村的有效治理,就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一是要强化党建统领的乡村治理体制。深化拓展“莱西经验”,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统领乡村发展融合、治理融合、服务融合质量水平,形成“镇(街道)党(工)委—村党组织—网格党组织—党员中心户”的组织链条,搭建“一核多元”的乡村治理组织体系,选树一批党支部建设先进典型。二是要突出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借鉴上海吴房村的经验,积极引导各类工商资本、金融资本到乡村去创业发展。三是要突出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综合用好“四议两公开”、道德银行、积分制、公益岗位等载体,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村集体、村民真正参与到乡村振兴建设中去。

  推动乡村与小城镇互融互促

  我国用城镇化代替城市化的提法,目的就是促进城乡融合。小城镇是连接城与乡的核心与纽带,是引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力点。一是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引导小城镇健康发展。要以区市为基本单元,统筹确定不同类型小城镇建设标准、行动指南。对于“卫星镇”,如泊里镇、李哥庄镇等,重点引导做大做强,融入都市经济,壮大产业发展能级。对于工业特色镇,如李哥庄镇、姜山镇等,重点强化集聚与规模经济效应,做优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对于旅游特色镇,如中韩街道、北宅街道等,重点是盘活乡村地区资源要素,完善旅居共享服务体系。对于农业特色镇,如海青镇、大泽山镇等,重点推进农业规模化与现代化,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二是适应人口收缩,优化镇村规划和行政区划。在小城镇人口收缩背景下,超前研判区市人口长期变动趋势,加快构建适应人口收缩的小城镇群体振兴格局,统筹安排城镇建设、村落分布、道路建设等空间布局。对于发展本底较差的村庄,加快引导村庄空间收缩,稳步推进资源要素有序退出;对于基础条件优越、现状发展良好的村庄,加大“提质增效”支持力度,实现“小而美”“小而活”。三是突出县域统筹,增强小城镇的区域节点功能。从市、区市层面统筹小城镇产业布局,引导小城镇抓好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围绕区市特色产业延链补链,避免同质竞争和“撒胡椒面式”发展。探索跨区市推进小城镇集群发展机制,支持李哥庄镇、南村镇、蓝村街道等三镇街建设临空经济小城镇集群,整体提升青岛临空经济发展能级。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

手机触屏版
   
微信公众号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Qingdao Party School of CPC , Qingdao Administrative College.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德路18号 邮政编码:266071

鲁公网安备 37020202000314号  鲁ICP备05026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