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与实践研究
不断推进经济与文化交融互动
发布日期:2024-04-06

文章来源:《青岛日报》2024年4月6日    作者:敬志伟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人文经济发展的实践样本,总结梳理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经验和启示,对于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发展理念变革引领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探索文化与经济交融共兴的实现路径,赋予经济社会发展以文化内涵、价值引领和精神力量。

  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深入探寻人文优势、文化力量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并相互作用、融合共兴的实现路径和内在机制,挖掘支撑高质量发展、高科技创新、高品位城市、高品质生活的人文因素、人文传统、人文精神,进一步加强对实践探索经验和启示的总结提炼,更好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

  文化和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两个“车轮”,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高度,紧紧围绕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不断深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为繁荣发展人文经济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刻把握文化与经济的内在联系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古老而常新。我国先哲很早就认识到经济对文化的基础性作用,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等重要思想。同时,我国古代经济思想追求“经世济民”,强调人的因素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看,经济发展决定文化发展,文化既是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反映,又显著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前进。如果说经济是“树”,那么文化就是“根”,只有根深,才能枝繁叶茂。如果说经济是“形”,那么文化就是“神”,只有形神兼备,才能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长期关注文化和经济的交融互动关系。早在地方工作期间,他就指出,“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从根本上说,文化是由经济决定的,经济力量为文化力量提供发挥效能的物质平台。然而,任何经济又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所谓文化经济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人的发展以精神文化为内核”“‘文化经济’的本质在于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说到底要突出一个‘人’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强调“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的同时,也高度重视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提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等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把握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提供了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

  实践表明,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文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文化和经济交互融合的程度越深,迸发的生产力和创新力也就越大,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也就越强。人文经济强调以人文价值驱动经济发展,其核心是将人文要素转化为经济优化发展的推动力。在这一过程中,文化所扮演的是支点与杠杆的角色,起到的是一种“以点带面”的撬动作用。当前,我们要深刻把握好文化发展与经济建设共生共荣的内在关系,摒弃传统经济发展理念重物质而轻人文的倾向,赋予高质量发展以人文底色,让文化动能更好地拉动经济增长。

  增强经济发展对文化繁荣的基础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根本上说,没有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没有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空谈理想信念,空谈党的领导,空谈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空谈思想道德建设,最终意识形态工作也难以取得好的成效。”当今,文化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文化的竞争力,这也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做大做特文化产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推动文化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以新技术、新手段、新模式激活文化资源,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优势,不断拓展人文经济发展空间;运用数字化技术全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文化资源转变为有价值、可交易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加快形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知名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

  协同推进均衡普惠的文化事业,为城市居民创造高品质生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在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过程中,要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重视文化事业发展,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高品质人文事业保持公益性、社会性,持续扩大基本覆盖面,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向城乡和基层延伸。要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价值共创机制,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主力军作用。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离不开教育、科技、人才共同发挥作用。科技创新不仅能够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也能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教育不仅能够传播历史文化知识,也能够传播科学技术知识。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鼓励和引导劳动者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强化终身学习的内生动力,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用文化支点撬动高质量发展

  2005年8月12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中写道:“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习近平同志用“助推器”“导航灯”“黏合剂”来打比方,阐述文化力量与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交融互动、融合发展的关系,形象地解析其在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社会和谐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这为我们探索实践文化与科技融合共兴提供了行动指南。

  从根本上说,文化是由经济决定的,经济力量为文化力量提供发挥效能的物质平台。然而,经济发展又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使人的经济活动与动物的谋生行为有质的区别;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极高的组织效能,促进社会主体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社会凝聚力的形成;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更强的竞争力,先进文化与生产力中最活跃的人的因素一旦结合,劳动力素质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会得到极大的拓展,人类改造自然、创造财富的能力与数量会成几何级数增加。

  当下,青岛正处于新一轮城市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在人文经济发展方面有着生动而丰富的实践,需要在经验总结、理论研究、学理阐释方面进一步深化拓展。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探寻人文精神、文化力量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并相互作用、融合共兴的实现路径和内在机制,挖掘支撑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的人文因素、人文传统、人文精神。要围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战略定位,放大坐标找不足、提高标准找差距,聚焦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痛点、堵点问题,以更优的标准、更宽的视野、更高的要求来推进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着力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打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建设宜居宜业的幸福之城、多元融合的魅力之城、崇尚艺术的创意之城和治理有序的文明之城,让经济社会发展更平衡、更充分,人民生活更幸福、更美好,努力成为全国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的典范之城。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

手机触屏版
   
微信公众号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Qingdao Party School of CPC , Qingdao Administrative College.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德路18号 邮政编码:266071

鲁公网安备 37020202000314号  鲁ICP备05026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