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与实践研究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布日期:2024-03-24

文章来源:《青岛日报》2024年3月24日    作者:于慎澄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青岛拥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特色禀赋、独特优势和能力基础,要围绕新型工业化,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

  找准细分赛道

  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主导,旨在突破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展现出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点,目前全国多地都在抢抓战略机遇期,落子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但显而易见,任何城市都不可能将所有细分产业全部作为自己的发展重点,必须根据本地产业发展的实际基础和现实条件,选择具体路径,避免“一刀切”“一窝蜂”,青岛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也应找准细分赛道。

  一是要找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细分赛道。依托雄厚的工业发展基础,青岛要把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同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有机结合,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为方向,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未来产业。具体而言,要推动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高端化工、海洋装备、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链扩大规模,加快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和世界一流企业;推进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型显示、虚拟现实、智能制造装备、先进高分子金属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在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上奋力争先;积极抢占基因与细胞、量子信息、未来网络、空天技术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创建未来产业先导区。

  二是要找准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细分赛道。青岛近年来服务业转型升级取得积极成效,以此为基础,今后要准确把握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聚焦重点行业领域持续加力,推动服务业品质化、数字化、融合化、绿色化、国际化,重点是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具体而言,要在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现代商贸、文化旅游、会展、人力资源服务、检验检测认证、商务服务等十大行业领域实现突破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强化信息技术、大数据等赋能,积极培育发展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

  发挥核心优势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其特点是创新,而正是创新促使生产力的构成因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实现跃升。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从科技创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入手,研究如何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但不同城市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条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需要发挥好本地在创新资源、自然禀赋、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核心优势,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青岛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也应如此。

  一是要发挥科技优势。青岛以海洋科技为核心的技术优势比较明显,以此为基础,青岛要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特别是要用好崂山实验室、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突破关键性技术难点;要深化“工赋青岛·智造强市”建设,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实施人工智能大模型示范应用工程,大力推动制造业领域大模型产品开发;要把握好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关系,支持驻青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更多成果本地转化。

  二是要发挥人才优势。多年来,青岛始终坚持敞开怀抱广纳四海英才,人才总量达到278万,其中海洋人才总量达37.63万。以此为基础,要继续实施“人才强青”计划和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行动,加快集聚战略科技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和顶尖人才团队,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拓宽高端专业服务人才引进范围,优化行业拔尖人才布局;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强化科学教育,形成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深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优化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工匠之城”。

  三是要发挥园区优势。近年来,青岛形成了一大批专业性强、产业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科技园区,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阵地。以此为基础,今后要推动各类园区高质量发展,上合示范区要深入实施扩能行动,聚焦“四个中心”建设,深入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青岛自贸片区要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在全国自贸区第一梯队中走在前列;各经济开发区、综合保税区要发挥政策叠加优势,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推进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各新兴产业专业园区要提高建设水平,优化产业扶持政策,完善公共服务平台,营造一流产业发展生态。

  完善特色政策

  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完善制度体系,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由于不同城市的产业选择、发展重点不尽相同,因此应在上级统一政策体系的基础上,出台符合本地生产力发展实际、具有本地特色的政策。青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具有青岛特色的政策安排,一方面要加强政策研究储备,突出青岛特色,动态谋划储备一批务实管用的政策,青岛直接落实的省政策原则上不再纳入政策清单;另一方面要加强政策兑现落实,务实管用的政策一旦出台,要紧盯政策实施细则制定、资金兑付等关键环节,让政策早落地、快见效。具体到不同领域,要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完善特殊政策。

  一是科技、人才方面,要深化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技术要素估值定价机制。要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创新科技人才评价制度,深化职称评定、科技成果转化、科研经费管理等改革。二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方面,要争取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完成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完善财政资金统筹机制,推进数字人民币、养老金融、跨境投融资等金融试点。三是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要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实现高频政务服务事项“一件事一次办”全覆盖,完善全市统一的涉企服务平台功能,加快“青岛中央法务区”建设,落实政商交往负面清单等,打造营商环境特色品牌。四是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方面,要实施民营领军企业培育行动,建立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制度,完善涉企政策征求民营企业家意见机制,落实联系服务民营企业制度,大力开展“为民营企业办实事”活动,打造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标杆城市。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

手机触屏版
   
微信公众号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Qingdao Party School of CPC , Qingdao Administrative College.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德路18号 邮政编码:266071

鲁公网安备 37020202000314号  鲁ICP备05026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