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与实践研究
推动青岛都市圈协同创新发展
发布日期:2024-01-05

  文章来源:《青岛日报》2024年1月5日    作者:薛风平

  随着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和武汉等都市圈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都市圈正在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2023年9月,青岛都市圈被确定为国家级都市圈,胶东半岛开启了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资源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双赢模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青岛都市圈的发展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

  借鉴协同创新经验

  立足全局,重构科技创新网络。在长三角区域内,安徽提出“主动靠上去、精准接上去、全力融进去”,做大做强汽车产业“首位度”,加快发展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联合江、浙、沪攻关关键核心技术。苏州与上海,生物制药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上海张江、长宁定位生物医药研发、孵化与加速,苏州致力于生物医药制造。在珠三角区域内,港珠澳创新链与产业链分工明确、融为一体,齐心协力建设“香港试验、深圳研发、东莞生产、全国销售”新格局。武汉都市圈提出“一城两廊多区”,整合都市圈科创资源,推动武汉、黄石、鄂州、黄冈协同创新发展。南京都市圈提出“规划引领、制度标准化、运作实体化”,共建创新平台,共享创新成果,建立产业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从投入、人才方面建立协同创新协同支撑机制,主动对接上海科创走廊。

  建设协同创新新局面路径

  从实际出发,青岛都市圈协同创新发展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第一,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创新是在继承全人类已有科技成果基础上的再创造。创新资源集聚能力越大,都市圈创新能力越强。青岛都市圈要放眼全球布局科研机构,鼓励研究院所、企业“走出去”,到美国硅谷、英国剑桥、日本东京、德国柏林等发达都市,设立科学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密切链接全球创新资源。同时,支持企业、大学、研究所引进国外高端人才,积极与国外一流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或吸引国外大学在青岛设立分校,引导跨国企业在青岛设立技术中心,提升青岛在全球创新网络的影响力。依托国际科研机构,引进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先进技术,提升自主科技创新能力。

  第二,发挥青岛引领创新作用,构建都市圈协同创新体系。当前,科技创新正在从线性模式向网络模式转变,青岛要大力推动都市圈内创新资源跨区域流动,优化科研院所、创新载体、创业平台的空间布局,形成结构合理、要素齐全、创新能力强劲的都市圈创新体系。合作技术专利、科技人员流动等指标显示,青岛都市圈内创新资源双向流动更加频繁、协同合作更加密切。青岛出台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尖端科研机构的优惠政策,加大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力度,引进山东大学(青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歌尔研究院、中国船舶集团海洋装备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科研实力稳步提升。莱阳农学院迁入青岛后,科技人才引进、招生等具有更大吸引力,学校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歌尔在青岛设立研究院后,依托青岛虚拟现实产业园,作为VR产业链“链主”企业,正在快速集聚产业链上下游硬件、软件、内容等配套企业,构建完整的虚拟现实产业链。歌尔集团依托崂山虚拟现实科技研发优势,实现产品线从智能手机、耳机向虚拟现实头显延伸。潍柴集团依托青岛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及中国船舶集团海洋装备研究院等优势,设立潍柴(青岛)智慧重工智造中心,建设“灯塔工厂”,实现重型机械制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通过集聚科技资源,提升青岛创新能力,引导都市圈创新发展。

  第三,推动青岛都市圈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依托崂山实验室、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实施重大海洋科技创新工程,提高海洋原始创新能力,支撑海洋经济发展。深化科研体制机构改革,推进科研机构组织创新,建立新型科研机构,发展“像企业不是企业、像研究所不是研究所、像大学不是大学、像事业单位不是事业单位”的“四不像”机构,从事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科技服务。推动科研机构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助推产学研合作创新。鼓励科研人员在大学、研究所与企业之间双向流动,架起科学理论与生产实践桥梁,实现成果供给与企业需要双向对接。培育大胆探索、勇于冒险、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假冒伪劣、侵权行为。

  第四,提升都市圈科技创新实力。由各地科协牵头,成立都市圈创新联盟、联盟分会、学会,开展协同创新。成立都市圈科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设立一支科技协同发展基金,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共建共治共享,制定一套科技协同发展管理办法。搭建创新成果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共享国家实验室、重点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用孵化器、中试基地、概念验证中心、众创空间等创新载体。大学要面向都市圈培养科技人才、转移科技成果,孵化科技企业。针对青岛都市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都市圈科技行动计划,攻克新兴产业“卡脖子”技术以及基础性、共性关键技术。依托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培育基因技术、未来网络、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深海开发、空天信息、海洋物联网等未来产业。优化科技资源空间布局,根据青岛“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提出的沿海环湾布局两端要向日照岚山、烟台海阳延伸,环湾创新载体要覆盖诸城、高密、莱州、莱阳等腹地,推动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要素双向流动。

  第五,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遵循“扬长避短、资源互补、创新驱动”原则,面向十条新兴产业链,组建新型科研机构,科学配置创新资源,支撑新兴产业发展。与虚拟现实、智能家电、轨道交通三个产业相比较,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精密仪器仪表、高分子与金属材料等产业缺乏高端科研机构支撑,亟需面向全球引进专业高端研究院所或研究分院,组建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培育新型产业创新能力。根据大学学科评估,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引进清华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东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微电子领域科研机构。人工智能产业重点引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中科院自动化所、计算机所和软件所等计算机科技研究机构。精密仪器仪表产业重点引进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精密仪器仪表科研机构。支持新兴产业“链主”企业组建技术中心,引进高端专业人才,加大研发投入,攻克产业发展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依托驻青高校、科研机构提升产业创新能力,青岛科技大学与国内外高分子科研机构联合成立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整合“官、产、学、研、资”五方资源,提升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

手机触屏版
   
微信公众号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Qingdao Party School of CPC , Qingdao Administrative College.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德路18号 邮政编码:266071

鲁公网安备 37020202000314号  鲁ICP备05026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