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
“战疫”与提升市域社会治理能力
发布日期:2020-03-13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如何理解市域这个概念,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和路径选择有哪些,是我们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必须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当下,新冠肺炎疫情震动世界,这场史无前例的“战疫”,为市域治理提供了鲜活的样本,从中我们可以探究市域社会治理的密码。

  一、市域及市域社会治理

  作为一个全新的名词,学术界对于市域有不同的理解,主流观点是将市域视为设区的城市的行政区域和层级(包括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这些城市往往以市区为中心,辐射带动一定数量的乡村。市域社会治理就是发挥市一级党委政府的统筹谋划作用,通过优化市域社会治理组织体系、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核心能力,形成市——区(县、市)——乡镇(街道)权责明晰、高效联动、上下贯通、运转灵活,党委、政府、社会、公众等多方主体合作共治的社会治理新体系,继而在全市域范围内构建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治理理念现代化、治理体系现代化、治理能力现代化,三者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体,缺一不可。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市域社会治理实现了现代化,整个国家的社会治理才能达到理想状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城市化率不断提升,城市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城市也成为各类矛盾风险的产生地、聚集地、爆发地。本次新型冠状病毒首次发现地武汉就是一个典型。作为湖北省会,九省通衢的武汉市是一个人口过千万的超大城市。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一个城市整体性治理水平,全方位地展示了一个城市在市域社会治理中的得与失。

  二、突发疫情是检验市域社会治理水平的试金石

  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我国公共卫生安全建设事项,而公共卫生安全恰恰是市域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这种病毒传染性极强,防控难度极大。举国参与的“战疫”,表面看,是一场与公共卫生有关的疫情应对,实质是对市域治理能力的全方位考验。涉及党委政府的决策水平、信息公开程度、媒体监督状况、干部素质、社会动员能力等多项内容,是市域治理能力的一次大展示。当中央明确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纳入乙类管理、甲类控制以后,包括武汉在内的全国各省市迅速行动,掀起一场全民参与的疫情防控战,形成了各地市域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联考。在疫情应对中,涌现出了很多感人事迹,白衣天使慷慨赴国难的奉献精神,全国支援武汉、支援湖北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奋斗精神,世界为之瞩目。面对重大疫情考验,各地各级党委政府提交的答卷绝大多数是令人满意的,但也有个别市域表现受到社会质疑,以湖北省武汉最为典型。所暴露的问题有:党委政府思想认识不到位,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严重危害性估计不足,疏于防范;对早期疫情信息公开不及时,错过了疫情防控的黄金期;对感染人员排查不到位,社区防控网没有及时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干部作风不实,填表格“抗疫”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医患供需不平衡,很多感染者无法得到及时救治;湖北省和武汉市红十字会表现欠佳,捐赠物品统计、分配、运输混乱,资金等拨付不及时;城乡联防联控力度不足,导致疫情由中心城区向广大乡村蔓延……实事求是地讲,这些问题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长期累积的各种弊端同时大暴发的必然结果。

  三、“战疫”成为提升市域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契机

  在社会转型期,城市治理的风险点越来越多。我们经常讲危机,就是危中有机会。机会是什么?就是通过疫情应对,对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和中央精神,全面反思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分析差距,找出不足,采取切实有力措施,补足短板,将市域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

  必须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市域治理理念。人民是党的根基、力量之源,应对重大社会治理挑战,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疫情防控如此,其它社会治理也应坚持这一价值导向。有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要求市域党委政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构建市域社会治理新体系。如前文所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形成市——区(县、市)——乡镇(街道)权责明晰、高效联动、上下贯通、运转灵活,党委、政府、社会、公众等多方主体合作共治的社会治理新体系。这一新型社会治理体系特色在于:首先,发挥市一级党委政府的综合统筹协调作用,对辖区内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其次,治理结构优化,在放管服改革中,市域社会治理重点下沉、权力下放、资源下移,决策科学、执行有力、监督有效。再次,多元共治共享。新的社会治理体系突出强调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认为这是破解社会治理困境的必然选择。正如本次疫情应对所展示的,如果没有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没有人民战争,单靠党委政府很难战胜这场疫情。

  全面提升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内容很多,从这次疫情应对效果看,以下几种能力的提升刻不容缓:一是公共卫生重大疫情处置能力。过去我们比较重视安全生产,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应对体制机制。但对于类似新冠肺炎这样的重大疫情,应对能力明显不够。本次疫情是继2003年非典之后我们遇到的另一个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充分说明市域公共卫生安全应对能力亟待提升。在疫情的科学判断方面,虽然建立了疫情直报系统,但由于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特点认识不足,加上地方陈旧的维稳意识,使我们错过了疫情应对的黄金期。还有,应对公共卫生的人员、物资等储备不足。在这次疫情应对过程中,我们看到,湖北和武汉卫生防护物品短缺严重,一些医护人员因此感染;快速诊断能力不够,一些已经受到感染人员由于没有核酸测试不能入院;口罩等防疫物品的缺乏成为全国性的普遍问题。一方面是产能不足,供给有限;另一方面正值春节假期,一些工厂停工、停产。平时贮备不足也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二是社会动员能力。社会动员是衡量市域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重大疫情要求市域必须具备较强的社会动员能力。强大的社会动员力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优势。在这次重大疫情应对过程中,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部署,全国支援武汉、支援湖北,一省包一市,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从国家层面看,我们的动员能力无疑是出色的,在世界上都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但从市域治理层面看,尚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以疫情输出地的人员排查为例,这是控制疫情蔓延的前提要件。但从市域的实际表现看,显然是不能完全令人满意的。其根源在于社会动员广泛性、深入性、有效性不够,一定程度上拖延了疫情防控。

  三是社会危机的心理干预能力。在重大灾害面前,往往产生很多社会心理问题,比如,恐慌心理导致的茫然无措,谣言满天飞;较长时间隔离衍生的烦躁情绪;对疫情输出地人员的歧视心理;因为家人、朋友感染产生的巨大心理压力等等,形形色色,不一而足。心理干预跟不上,是这次疫情应对过程中一个很大的教训。我们必须补课,建立专业心理干预队伍迫在眉睫,建章立制更是题中之义。

  四是信息公开机制。信息公开、透明是市域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武汉疫情蔓延的一个重大教训就是病毒出现人传人的情况以后,没有及时向社会公开,导致预警机制失灵,群众疏于防范,造成大面积的传染。公众拥有知情权是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在依法治国的今天,靠隐瞒信息蒙蔽公众的做法越来越难以行得通。市域的决策者必须高度重视公众的知情权,没有知情权,何来参与?就本次疫情的信息公开看,整体表现是好的,受到国际上肯定。但从个别城市疫情发布的细节看,透明度存在明显差别。

  五是数字技术运用能力。在信息化时代,云计算、AI技术、大数据等成为市域治理的工具和有力帮手。比如,武汉500万人去了哪里,运用大数据分析,结果一目了然,为科学应对疫情创造了有利条件。市域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一个核心内容就是智能化或者数字化。我们欣喜看到,这次疫情应对,进一步促进了数字技术的应用。不见面审批、服务、网上疾病诊断、不见面签订项目合同等创新实例纷纷涌现,展示了数字技术的威力。在5G时代,万物互联使我们有条件快速推进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政府要出台政策,积极鼓励,强力推进。

  (作者单位: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

手机触屏版
   
微信公众号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Qingdao Party School of CPC , Qingdao Administrative College.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德路18号 邮政编码:266071

鲁公网安备 37020202000314号  鲁ICP备05026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