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城市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首次提出了品质城市山东版的具体内容。青岛市为了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市民生活更有质感,发起城市品质改善提升攻势。品质城市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品质决定着青岛今后的发展境界。
一、以新思维充分认知城市品质改善提升攻势的时代价值
回应主要矛盾变化、落实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需要。要成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就必须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判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个新的重大论断,对于深刻理解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具有重要意义。关注人民新期待、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落脚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当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要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必须以“品质”为着力点、切入点,通过城市品质改善提升攻势,实现经济社会等各领域的品质发展。
推进新旧发展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换言之,向追求高质量和高效益增长的模式转变意义十分重要。提升城市品质是率先发展的重大责任。城市品质决定城市未来发展的竞争力。城市发展品位和质量反映一座城市的精神和气质,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内容。提升城市品质是青岛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发起城市品质改善提升攻势,要求在经济发展上坚定不移走率先高质量发展的道路,通过品质城市建设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优的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吸引更多要素流入青岛。当前青岛产业转型升级正处在关键阶段,产业布局正处于全面调整时期,提升城市品质就是以全域的空间尺度来整合优化配置资源,为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搭建平台,为城市经济提质提效拓展空间,为青岛经济“扩总量、促增量、提质量”提供强有力支撑。
对标先进、建设高品质精致城市的需要。品质是未来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决定着青岛今后的发展境界。提升城市品质是持续改善民生福祉的内在要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和城市建设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开展全领域各方面城市品质提升工作,是顺应民心民愿,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实际行动。面对全球化背景下城市之间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国内外许多城市政府和机构都逐渐认识到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对于提高城市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在国际上,纽约、伦敦、东京、巴黎、新加坡等全球城市新一轮的发展战略目标都强调要提高居民幸福感,提出城市人性化、多元化、绿色化发展策略。例如,纽约区域规划明确提出,保持纽约的竞争力在于保持高端产业,高端产业发展在于留住高端人才,留住高端人才在于良好的城市环境;新加坡概念规划也明确提出,高质量的居住设施、优良的环境、娱乐设施和令人兴奋的城市生活等因素对经济成功具有重要影响。在国内,杭州、厦门、深圳、南京、重庆等城市也先后开展了新一轮以公共空间环境品质提升为重点的城市美化运动,“美丽杭州”“美丽厦门”等战略决策相继出台。
二、以思维创新谋划城市品质改善提升攻势的快速突破
高位谋划,创新青岛城市品质改善提升攻势的思路。明确城市品质改善提升攻势在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兴盛、生态文明中全面跃升的突破口、总开关地位。深入、率先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和高点定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开放、现代、活力、时尚国际大都市的战略定位,放大坐标找不足、提高标准找差距,聚焦重点、难点、痛点、堵点问题,以更高标准、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着力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形象,构筑高品质都市空间格局,建设“宜居宜业的幸福之城”“多元融合的魅力之城”“崇尚艺术的创意之城”和“治理有序的文明之城”,让城市发展更充分、更平衡,人民生活更幸福、更美好,成为“山清水秀、天蓝地净、城美人和”的“美丽中国”样板城市,打造高质量发展、高承载生态、高品质生活的典范之城。
立足实际,创新青岛城市品质改善提升攻势的路径。立足转换发展动能、加快转型升级、厚植发展优势的关键时期,把高品质、创一流的理念贯穿各项工作,高标准寻标对标,全方位夺标创标,按照系统谋划、有序推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着力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经济发展品质、城市建设品质、公共服务品质、社会文化品质、生态环境品质“六大品质”,坚持品质引领、创新驱动、产城融合、全域统筹、生态立区“五条路径”,以城市品质的外在物化环境为重点,以城市设计的区域、路径、地标、节点、界面五要素为抓手,放大青岛自身优势、破解空间制约、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区功能品质、特色景观、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民生质量的全面提升。从经济发展层面来讲,可以在一二三产业催生优质产品、品牌企业、优势产业;从空间层面来讲,可以推进品质社区、品质街道、品质园区、品质景区建设;从政务层面来讲,可以促进品质服务、品质科室、品质机关、品质政府建设。着力在经济发展品质上,推进质量效益在赶超跨越中持续提升;在人民生活品质上,推进民生福祉在共建共享中持续增进;在城市建设品质上,推进宜居幸福在补短强优中不断提高;在生态环境品质上,推进美丽青岛建设继续增绿添彩。
三、以手段创新加快推进城市品质改善提升攻势
一是构筑全域一体的品质青岛都市空间格局。坚持“三湾三城”的都市空间形态,探索以崂山为生态基核,市南、市北、李沧、城阳、即墨(含蓝谷)、崂山六区形成城市环状布局,构建环崂山的大东岸城市中心区。同时在西岸以大小珠山为生态基核,构筑环大小珠山的大西岸都市中心副城区。在此基础上,胶州红岛、平度莱西作为两翼,构筑山清水秀、宜居适度、集约高效、交通快连的都市空间格局,为城市高质量发展、高质量生活提供优质载体。针对各个功能板块,着力明确功能,实现规模适度、产城融合、特色鲜明的“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都市空间格局。建设海绵城市,实施城市绿道、立体绿化和山体修复等工程,规划建设贴近群众的街头游园、山体公园、滨河公园,构建山清水秀、蓝绿交织的开敞空间,形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
二是构筑宜业宜居的高品质幸福型公共服务体系。要围绕宜业宜居,打造幸福之城,最终实现公共活动中心全覆盖和创新中心体系全域化、教育医疗均衡化、养老居住品质化、社区服务便利化、创业供给多元化。要加快建立城市违法建设治理长效机制,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加快建立全过程分类系统和配套垃圾分类制度。坚持开展道路交通提升行动,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加快建设城市停车场,积极发展立体停车、智慧停车,优化城市交通组织,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发展连续、安全、舒适的慢行系统。着力开展安全运行提升行动,突出城市安全发展空间布局,建设完善各类应急避难场所,统筹基础设施军民融合发展,形成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运行保障体系。持续推进文明素质提升行动,深化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等创建,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要围绕城市的秩序治理,打造文明之城,导入精细化、精准化、智能化、多元化方式整治市容环境、缓解停车难题、有效治理违建等。
三是打造多元融合、高效创新的高品质现代城市治理体系。要围绕多元融合,打造魅力之城,最终实现城市精神人文化和时代化,用历史和文化的充分活化和内容丰富来讲好大青岛故事、传承好现代与历史交汇的工商文明,用好最美海湾品牌的传播力和美誉度来缔造青岛山海相连的大青岛最美湾区带。要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健全城市基层治理机制,探索形成多目标融合、多手段创新、社会广泛参与、主体有效协同的现代治理体系,提高精细化、柔性化、精准化、高绩效的治理水平。要打造创意之城,实现精心设计、艺术植入、夜景塑造、立面整饰等手段与城市的完美融合,塑造鲜明形象、营造创意空间、演绎绚丽夜景、美化城市界面。要体系化塑造城市特色景观风貌格局,建立若干城市有机更新示范区,立足青岛全域在市南、市北和即墨区打造历史建筑群和历史文化街区,在老沧口、老四方板块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示范区,融入本土文化、海派文化,彰显城市特色和魅力。
(作者单位:青岛市情研究中心)
|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Qingdao Party School of CPC , Qingdao Administrative College.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德路18号 邮政编码:26607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