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群
开放,既是泱泱华夏的鲜明标识,也是现代城市的最好注脚。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青岛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的重任,青岛步履不停,已站在了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开放的前沿。我们要在更大范围激发学赶深圳的“头脑风暴”,推动青岛在开放创新引领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乘风破浪、奋勇前进。
一、深圳:以国际化街区撬动新一轮开放
城市的国际化是多层次、多维度的,既有企业、产业、经济的国际化,更有规则、人口、文化的国际化。随着全球多极化、信息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中国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不断提高,经济互融和人文互通的潮流为城市带来了聚居的国际人才、流动的商业要素和多元的文化音符。在此背景下,城市管理者应该思考:第一,如何全方位多层次地聚集人才和资源,以一流的营商环境推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用宜居的人文环境实现全体居民的高品质生活。第二,如何应对复杂人口结构带来的治理挑战。面对治理对象的流动、多元、复杂所带来的风险,必须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发生。因此,国际化社区——一个开放包容、治理有序的“微社会”,既是带动城市扩大开放的新引擎,又是应对社会治理挑战的试验区。
对于国际化社区的营造,深圳市创新先行、试点实验、因地制宜、循序渐进。2014年5月,在《深圳市国际化城市建设重点工作计划(2014—2015年)》中首次提出,推动建设福田区东海、水围,罗湖区百仕达,南山区沿山、水湾,龙华区观澜,盐田区梅沙,龙岗区华为8个国际化试点社区,并以此为试点进行推广,提升全市社区的国际化水准。根据深圳特区报的报道,深圳国际化社区的困难和挑战体现在:统筹规划和总体布局不清晰;社区发展未能与片区规划进行有效结合,在公共空间所需承载的功能上难以拓展,只能在软环境营造上锦上添花;国际化社区建设主体不明晰,从社会治理、社区社工服务等不同角度分别涉及多个部门,在落实过程中存在真空地带。
为此,2018年,深圳市委外办牵头相关部门成立了课题组,通过专题研讨会、座谈会、深度调研等方式,对标国际先进做法并结合片区规划、产业发展、人才引进等核心要素提出“继续深化国际化社区建设,全力打造国际化街区”的路径探索。2019年,深圳市出台了《关于推进国际化街区建设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的实施意见》,并随后召开以“Live Local, Live Global”(越深圳,越国际)为宣传标语的国际化街区建设宣讲交流会,面向公众深度解读新的文件和规划。据此,深圳的国际化街区建设已具备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首先,深圳将分三步行动,即到2022年,在全市各区建成首批15个国际化街区;到2025年,形成全市国际化街区网络;到2030年,形成集聚国际先进生产要素、知识技术和高端人才的国际化街区。其次,深圳坚持 “146”顶层设计框架,1个中心即以引领国际化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为中心,4大理念即突出“产城人融合、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共建共享”,6项具体工作即规划布局、公共服务、人才服务、智慧化发展、国际化氛围及品牌传播。相比之下,大力推进国际化城市战略的青岛,在面向全体居民、立足整个城市的社区营造国际化方面,尚缺乏常规的试点探索、明确的指导文件和成熟的社区样板。
二、学习深圳经验,突出三个社区治理维度
达成党建引领、多方参与的共赢式治理共识。一是举办主题论坛、学习先进经验。改变理念和寻找方案的第一步,是政府机构、社区组织及社区居民各个主体弄清国际化社区的内涵、目标、愿景、建设路径等基本问题,而这需要开启对话窗口,以学习传播理念。首先,市外办、民政等可主办汇集政府人员、专家学者、国际友人、社工代表、社区居民等各界力量的国际化社区建设论坛,通过头脑风暴和集思广益,联合探索具有青岛特色、国际视野、开放包容、幸福宜居的国际化社区建设路径。其次,对标世界名城社区营造的先进理念,借鉴深圳、杭州等地较为成熟的国际化社区建设经验,组织社区相关人才培训。
二是明确主体定位、鼓励多种尝试。国际化社区既要达到公共服务和治理水平的国际标准,又要坚持新时代基层党政治理的中国特色,其双重属性要求将公共部门的专业化治理与社会力量的协同治理相结合。因此,从前瞻理念到政策设计的转化,一方面应理顺管理、自治和服务多样化职能关系,如党组织聚焦政治引领、启动制度规则和组织形式的创新;政府及职能部门发挥资源优势,支持及指导新型社区治理项目;社会工作者和社会组织作为国际化社区营造的主力军,基于专业精神供给服务;中外居民有组织地介入到社区公共事务的决策、实施、监督之中;另一方面,类型多样、风格各异的国际化社区,其打造、形成再到成熟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因此应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鼓励创新性尝试,启动社会活力机制,包容多种社区发展模式。
发展智能联通和整合各方的精准化治理技术。一是将涉外事务的管理和服务下沉社区、集中协调。打破相关部门的垄断格局与部门壁垒,让政府多头管理的工作模式与社区的网络化结构更相符,并不意味着要倒退回传统的街居制治理模式,给很多本就陷于繁杂的行政工作中的社区居委会进一步增加负担。一方面,可依托既有的社会治理体制,在社区内部增设组织,统一为外来居民提供包括签证咨询、居住登记、纳税办理、医疗卫生、法律援助等服务和信息,利用社区生态圈,实现惠民服务联动;另一方面,由街道购买服务、居委会协助和监督,让具备涉外服务经验和技术的专业机构和社工队伍成为服务供给主体。
二是搭建智慧化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实现精准化供给。在“互联网+”的环境下,不仅要监测和预警网络舆情以采集社情民意和化解社会冲突,对政策需求和公共问题进行精准性把握,更重要的是构筑广覆盖、智能化、交互性、即时性的网格化管理网络,搭建跨医疗、教育、就业、社保及民政等部门多元协同的治理数据库,构造集网上办事、网格管理、居民自治、生活服务于一体的智慧化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并鼓励社区利用微信公众号、社区APP等新媒体手段,为社区居民一并提供便捷和人性化的服务。
营造文化互融、民心相通的友好型治理环境。一是加强中外居民交流,形成大文化氛围。国际化社区的居民可能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居民的邻里融合、文化的融情共生,在微观层面有助于开阔本地居民国际文化视野、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提升社区整体人文品质;在中观层面有助于打造文化氛围多元的国际化城市,提升人才交流国际化水平和文化旅游国际吸引力;在宏观层面可以证明中国对多元社会文明的包容性,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承诺。可充分利用社区运动场馆、文化广场等公共空间,举办双语交流、美食品尝、艺术画廊、节日庆祝、运动比赛等系列主题活动,通过新媒体及时推送活动预告,吸引中外居民参与和体验。
二是组织国际居民参与自治,探索大协商机制。传统社区建设基本采用政府自上而下的单向路径,社区居民沿着“政府单方面判断需求——政府单方面提供——居民被动接受”的路径获取信息和服务,而只有实现多方协商、双向互动,才能改变居民“搭便车”的冷漠心理,增强对社区的归属和认同。国际化社区的营造,需要吸纳中外居民共同参与公共事务,进一步打造社区联席会、居民议事会、民主评议会、民意恳谈会、居民论坛、听证会等各类社区参与平台。
总之,随着青岛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网络,国际化理念应融入常规的城市整体规划和建设,进一步发挥其带动城市扩大开放、应对社会治理挑战、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作用,服务于加快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进程。
(作者单位: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Qingdao Party School of CPC , Qingdao Administrative College.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德路18号 邮政编码:26607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