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青岛日报》2025年5月11日 作者:毛振鹏
做大做强现代海洋产业,是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的重要内容。青岛发展现代海洋产业,应当充分发挥海洋自然资源禀赋得天独厚、产业要素资源富集等诸多优势,创新推动海洋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发展壮大海洋新兴产业的总量规模,超前布局海洋未来产业,为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也是青岛最鲜明的特色和优势。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指出,“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在国务院批复的《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青岛被新赋予现代海洋城市的定位。做大做强现代海洋产业,既是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青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青岛应当进一步提高站位,放宽视野,坚持“立足我所有、用好我所能、突出我所长、补齐我所短”,加快构建“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现代海洋产业做大做强,在经略海洋中“打头阵、当先锋”。
充分发掘资源优势推动现代海洋产业发展
海洋产业以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为对象,是具有同一属性的海洋经济活动的集合,是海洋经济的主体部分。海洋产业既有传统产业,又有新兴产业,对海洋资源具有高度依赖性。其中,海洋传统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水制盐及盐化工业、海洋油气开发与海洋石化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采矿业、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等,海洋新兴产业包括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利用、海洋药物开发、海洋空间利用、深海采矿、海洋工程、海洋科技教育服务业、海洋信息服务、海洋环境保护等。
青岛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自然资源。全市海域面积1.17万平方公里,海岸线(不含海岛岸线)总长760公里,沿海分布49处海湾和120个岛屿。较为广阔的海域面积为发展现代渔业提供了必要条件,较长的大陆海岸线是布局现代海洋产业的重要空间基础,沿海分布的港湾为建设港口码头和发展临港工业提供了优质的地理条件,鲜明的海洋性气候特征——空气湿润、温度适中、四季分明,又为发展滨海旅游业提供了宜人的气候条件。
青岛拥有良好的海洋产业要素资源。青岛科研能力领先、产业基础良好、港口枢纽地位突出,具有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做大做强现代海洋产业的显著优势。青岛拥有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一批高水平海洋科教机构。青岛港作为世界第四大港,开通航线220余条,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建立航线网络。青岛海西湾造修船基地为国家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三大造船基地的重点项目之一,是国内最大的现代化造修船基地之一,对提升环渤海地区装备制造业的综合实力、促进山东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海洋传统产业实现现代化转型升级
在海洋传统产业方面,尤其是现代渔业、港口航运、海洋文旅、海洋化工产业,青岛具有一定优势。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进入海洋赛道,海洋传统优势产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压力和转型升级的挑战。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推动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青岛保持海洋领域传统竞争优势的重要内容。
海洋渔业是青岛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2000多年前,青岛所在的齐国靠海,盛产海鱼海盐。管仲设立海盐专卖制度,促进海鱼海盐的生产和贸易,用获得的利润救济穷人、奖励人才。但是,经过数千年的耕海牧渔,近海渔业资源已显匮乏,亟须通过创新推动传统海洋渔业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青岛拥有推动创新的科技和产业基础。一方面应依托海洋渔业领域国字号创新平台,加强水产种业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以三文鱼、东星斑、南美白对虾、牡蛎、海参等品种为重点,系统谋划水产种业发展布局,打造全国水产种质研发创制高地和水产种业产业化应用基地。另一方面健全深远海养殖产业链条,打造多产联动的现代海洋牧场。在优质岸线打造集育苗、养殖、生态养护、休闲垂钓、餐饮食宿、海上观光、海上救援、海事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海洋牧场综合体,开发海陆交融的特色旅游产品,打造高端海岛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
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建设青岛国际航运中心。2024年,青岛港完成货物吞吐量6.94亿吨,同比增长4.5%。其中,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217万TEU,同比增长7.2%。青岛港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成为打造世界一流港口的“青岛样本”。当前形势下,青岛应抢抓全球港口航运产业智慧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的机遇,持续推进“人工智能+港口”建设,加快构建铁路、公路、管道等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和智慧联接,加快建成以青岛港为国际枢纽的智慧运输网络。大力发展港口航运贸易、金融、法律和船舶服务等高端服务业,推动青岛港由运输装卸港向枢纽港、贸易港、金融港、服务港转变,加快建设青岛国际航运中心。
大力发展海洋文旅产业。从红瓦绿树的老城区到摩天大楼林立的新市区,从细软金黄的沙滩到波澜壮阔的海岸线,青岛以其独有的韵味,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2024年青岛共接待游客超1.4亿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100亿元,同比增长超13%。海上旅游发船9.4万航次,接待游客260.59万人次,是2023年的2.59倍。新形势下,青岛应当着力做好滨海游、海上游、海岛游等文章,深度挖掘渔盐、航海、海港、海商、海防等海洋传统文化,创作以海洋为主线的文艺作品,结合AI、VR等数字技术将“航海、海战、海上生产”等元素融入视觉、氛围和观演方式,满足观众对文化审美、视觉呈现、场景艺术和娱乐休闲的追求,打造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
发展海洋化工产业。推动海洋石化产业链条一体化、装置规模化、种类系列化、产品精细化发展,打造世界级海洋化工产业集群。发展海洋化工循环产业体系,以海淡高盐水为源头,构建“盐-碱-氯循环利用体系”,提高海水、浓盐水综合利用效率,创新技术提高海洋盐化工产品附加值。做强海洋化工新材料产业,提高海藻精深加工和产品技术含量,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海藻纤维、海藻肥料等高附加值海藻化工产品。
以科技创新和场景应用推动海洋新兴产业壮大规模
海洋新兴产业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量,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青岛应当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发展机遇,培育壮大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加快突破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提高海洋装备及其关键核心配套设备研发设计能力,研发建造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助力海洋装备关键核心部件国产化。推动船舶海工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加强与国内海洋装备领域领军企业对接,部署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板块,着力发展LNG动力、氨动力、甲醇动力等新型动力船型。
深入实施“蓝色药库”计划,加快海洋创新药物研发。聚焦海洋糖类药物、蛋白及肽类药物开发等领域技术攻关,强化海洋药物、海洋生物医疗器械和医用材料、海洋生物制品开发,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肿瘤、抗心脑血管疾病、抗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海洋创新药物及海洋中药研发,提升海洋药物原始创新能力。
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提升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基础性、前瞻性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推动海水淡化专用材料、装备协同攻关及产业化,实现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推进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领域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完善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链条,着力降低淡化成本,进一步拓展淡化水应用场景。
发展海洋新能源产业,聚焦海上风电、海上光伏、海洋能等领域,推动海洋新能源多元化开发利用。重点围绕打造千万千瓦级海上新能源基地、推进千亿级绿色能源装备产业链发展,青岛应当加快整合本地高压海缆、风电结构件、电控配件、特种船舶配套资源,加快引进集聚风电整机和主控系统、叶片、发电机等关键零配件企业,推进绿色能源装备产业园等产业载体建设,加速布局风电全产业链条。
超前布局海洋未来产业
开展深海采矿技术重点攻关,广泛对接国家深海战略科技力量和产业资源,打造国内领先的深海矿产开发技术高地。提升深海矿产开发装备制造能力,聚焦水下采集类装备、水中传输类装备、水面平台类装备,提升装备研发和制造能力,推动深海矿产开发装备产业在青培育壮大。
发展海洋电子信息产业。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及领军企业,打造海洋物联网领域联合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提升原始创新、源头创新能力。聚焦“陆海空天”谱系化装备研制体系,推进高性能温盐深传感器等新型观探测设备国产替代,加强敏感海域动态观测、动力过程监测等领域核心技术装备支撑。
做大做强现代海洋产业,是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的重要内容。青岛应当加强组织领导,深化改革创新,压实工作责任,聚焦“4+4+2”海洋产业体系,靶向推出一批“立得住、叫得响、真管用”的政策措施,密切协作配合,为现代海洋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能,为经略海洋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Qingdao Party School of CPC , Qingdao Administrative College.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德路18号 邮政编码:26607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