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青岛日报》2025年2月6日 作者:张松梅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强国,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让科技为农业现代化插上腾飞的翅膀。”近年来,青岛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引进新农机、采用新农技、研发新品种、创新新模式等保证全市粮食生产稳中向好,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10万吨以上。成绩有目共睹,但目前青岛仍然面临多方面因素制约,需要进一步提升粮食种业核心竞争力、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用科技赋能粮食安全。
第一,落实“两藏”战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一是落实“藏粮于地”战略。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步提高建设标准,支持丘陵地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实现田网、路网、水网“三网”配套,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三化”互动,农田排灌能力、农机作业能力、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三力”提升。二是落实“藏粮于技”战略。持续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四新”示范,良种、良法、良壤、良机、良制、良灌“六良”配套,提升科技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率。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进代耕代种、统防统治、土地托管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大力推广粮棉、粮油、粮菜轮作耕作制度,积极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示范,鼓励发展甘薯等杂粮生产。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应用水肥一体化及喷灌、微灌、滴灌、管道输水灌溉等农业节水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
第二,攥牢种业“芯片”,守住粮食安全源头。种子是农业“芯片”,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一是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以“高产优质、抗逆广适、适宜机械化”为主攻方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融合、育繁推一体的育种创新协同机制,推进粮食良种繁育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建设。二是强化育种科研创新,科研院所是种业发展的关键一环,其区域集聚程度代表了种业发展水平。一方面将促进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市农业科学院等在青农业院校设立科研工作站、研究院等机构,安排专家学者带团队、带技术开展学术研究,推广研究成果;另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国农业大学等国家级高等院校、中科院农业领域院士专家在青设立研究院或工作站,或推动院士专家与国际种都核心区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聚集高端智库资源。三是突出培育壮大种业龙头企业。农业农村部重点支持的70家种业企业资源丰富、政策扶持力度大,是国家种业发展的龙头,应瞄准这部分企业,结合当地种植业实际,通过走访招商、基金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着力引进落户领军企业、特色企业、平台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国内外竞争优势、区域优势或专业优势的领军型种业企业,全面提升青岛种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
第三,推行智慧农机,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强化装备支撑,提高机械化作业质量是挖掘粮油作物单产潜力的重要措施。根据青岛当前农机保有量和装备水平,需要科学指导传统农机装备改造升级,加快老旧机械淘汰更新,开展新型实用高效农机装备及配套技术示范,积极推广应用激光(卫星)平地、深耕深松、适用秸秆还田条件下的多功能耕整地机械,切实提高整地质量;以小麦、玉米为重点着力推进粮食收获精细高效、提质减损,增加先进农业机械装备有效供给,推进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
第四,做好防灾减灾,筑牢粮食安全屏障。病虫害治理能力和自然灾害抵御能力是农业生产力的组成部分,是粮食供应能力的基本保障。病虫害治理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实行“统防统治、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相结合,大力推广应用大型植保机械和无人机防治技术,提高防治效果。建设农作物病虫害远程智能化病虫监测体系,科学布设监测点,实现害虫诱集、分类统计、实时报传、远程检测、虫害预警和防治指导的自动化、智能化。通过合理轮作、避免早播、秸秆充分腐熟科学还田、控施氮肥、深耕深翻、种子包衣拌种等农业综合措施,从源头降低小麦茎基腐等病虫害发生概率。自然灾害防范要坚持“防减救相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建立完善的救灾应急和综合减灾工作网络,完善灾害预警体系,加强气象灾害的精细化预报预警,建立防范应对气象灾害的专业队伍、专家队伍和应急队伍,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及时开展灾后恢复生产自救,对受灾农民开展救助,指导协调保险机构加快查勘定损,及时理赔。
|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Qingdao Party School of CPC , Qingdao Administrative College.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德路18号 邮政编码:26607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