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校工作 > 理论研究
加快构建海洋创新生态系统
发布日期:2025-02-06

文章来源:《青岛日报》2025年2月6日    作者:高婷婷        

        青岛将海洋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位置谋划推进,构建“1+8+10+20+N”工作推进体系,发布2035年海洋发展远景规划,在全省率先启动海洋经济立法,并组建青岛海洋发展集团,为海洋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和组织支撑。接下来,青岛应从创新主体协同、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网络构建和创新环境塑造四个维度,进一步加快构建海洋创新生态系统,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协同创新主体

  在创新主体协同发展方面,青岛已成功构建起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建成崂山实验室、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等重点科研机构,全市涉海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总数达到143家。成立海洋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青岛)并签署“深海三大国家平台”部、省、市共建协议,整合全国顶尖的科研力量和设备资源。举办“海洋工程科技创新论坛”和“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等活动,积极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与政府的深度合作,促进各创新主体间的交流与协作。

  当前,青岛在创新主体间的协同方面,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程度有待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同时,现有的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完全理顺,导致部分企业参与长期协同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对此,首先应加强跨界融合,通过建立跨领域合作平台,定期举办创新论坛和产业对接会,促进各类主体充分了解彼此的需求与资源禀赋,从而实现资源的跨界配置与优势互补。其次是重构各主体角色定位,推动企业从单纯的技术需求方转变为科研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标准制定者,引导科研机构深入产业链上游,参与产品设计和市场拓展,同时促使政府从传统的政策制定者转向制度创新者与服务提供者。最后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建立知识产权共享联盟、设立项目收益分成制度,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确保利益分配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优化创新资源

  在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方面,青岛通过建立海洋科技专项基金和引入风险投资机构,为创新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同时,依托“海洋大数据交易平台”整合分散的技术、人才和设备资源,形成高效的资源配置体系。特别是在重大科研平台建设方面,青岛建设国家深海基地等设施,为高水平研发和技术突破提供了坚实基础。尽管在资金和设备资源整合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但青岛在高端人才引进与储备方面仍显不足,特别是在深海探测、新材料等前沿领域的人才缺口较大。同时,还存在资源分布不均衡、部分关键技术和设备过于集中,难以形成广泛创新规模效应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新资源整体效能的发挥。

  进一步优化配置创新资源,青岛首先应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政府引导基金、风险投资机构、产业基金以及社会资本的协同参与,为海洋科技创新提供充足且持续的资金支持,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其次要强化资源整合,针对技术、人才、设备、数据等分散资源,借助数字化平台、云端协作工具与大数据分析手段进行优化配置。在此基础上,建立海洋科技资源数据库和专利池,为创新主体提供“一站式”资源对接服务。最后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针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建立专门的成果转化机构与服务平台,为研究人员和企业提供技术评估、成果定价、知识产权保护与交易服务,积极探索多元技术转让方式,确保创新成果快速走向市场。

  构建创新网络

  在创新网络建设方面,青岛通过建立区域性海洋创新合作机制,加强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其他城市的联动,实现了技术、资本和人才的跨区域流动。在国际合作领域,与俄罗斯、德国、日本等海洋强国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参与多项国际海洋科研项目,成为亚洲唯一的联合国海委会“海滨之城”平台创始城市,并在2024年联合国“海洋十年”大会上作为唯一城市代表作特别发言,加快建设全国唯一“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当前青岛的创新网络已扩展至国内外,但仍需进一步强化与山东其他沿海城市的合作机制,加强在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国际合作。

  进一步完善创新网络建设,青岛首先要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政府可鼓励成立产业联盟、创新联合体,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在重点领域联合攻关。通过联合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强化产学研合作的制度化与常态化。其次要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在沿海地区建立区域性海洋创新联盟或共同体,通过跨区域合作实现技术、资本、人才和市场的自由流动。通过加强港口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之间的联动,形成区域间的创新网络集群。最后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鼓励海洋企业、科研机构与国际领先的海洋科技组织建立战略伙伴关系,通过参与国际科研项目、技术展会和标准制定,加快国内创新主体的国际化进程。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与技术,建立国际化创新孵化器和加速器,为海洋创新生态系统注入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

  塑造创新环境

  在创新环境建设方面,通过出台《青岛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青岛初步完善了海洋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积极打造创新文化氛围,提升了社会对海洋科技的认知与支持。同时,在全国率先建立海洋人才认定标准,深入实施海洋人才集聚行动计划,有效提升了海洋人才的层次和规模。然而,部分政策执行力度还不足,对市场需求的响应也不够敏捷。社会对于海洋科技的认知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创新文化尚未完全渗透到基层和普通市民之中。

  进一步完善创新环境建设,青岛首先要加强制度创新,完善海洋创新政策体系,形成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从人才培养到市场准入的完整制度链条。建立创新绩效评价机制和政策反馈回路,确保政策的制定与调整能够动态回应市场和技术变化。同时,鼓励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上差异化探索,为不同区域、不同产业链环节提供针对性政策支持。其次要注重人才培养,通过优化教育体系,开设更多与海洋科技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的海洋科技人才。鼓励校企合作,加强科研人员和工程师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不断提升人才队伍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对于高层次人才,可出台相应的引才留才政策,提供优厚的科研条件和生活待遇,吸引并稳定人才队伍。最后从文化、社会与产业环境多方面入手优化创新生态。营造海洋创新文化,通过科普宣传、论坛展会和媒体传播提升全社会对海洋科技创新的认知与认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便捷的交通、通信、实验条件,为创新主体开展协同活动创造物理空间与网络环境。同时培育创新中介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与创业孵化器,为创新主体提供全链条支持,形成活力充沛的创新生态圈。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

手机触屏版
   
微信公众号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Qingdao Party School of CPC , Qingdao Administrative College.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德路18号 邮政编码:266071

鲁公网安备 37020202000314号  鲁ICP备05026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