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校工作 > 理论研究
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发布日期:2024-11-15

文章来源:《青岛日报》2024年11月15日    作者:陈超贤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青岛要以钉钉子精神贯彻落实好相关改革任务,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进而催生新质生产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青岛新篇章”。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培养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一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根本任务,明确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目标,站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二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三是优化驻青高校布局,引导高校建立以科技发展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地区经济发展为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精准对接产业发展,加快布局人工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低空经济等产业急需紧缺学科,大力培养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专业人才。强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一体,以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主线,优化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促进职业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共生共长。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大量适合转化的科研成果并快速转化成新质生产力。一方面,依托高能级的科创平台,坚持“四个面向”,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充分发挥全国唯一的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龙头作用,引领国字号产业创新中心,即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成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攻坚力量,带动驻青高校成为基础研究和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推动领军型企业成为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引领产业链发展的关键力量。另一方面,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擦亮青岛“活力迸发的创新之城”“基础雄厚的产业之城”新名片。一是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孕育大量可转化的科技成果。以青岛市自然科学基金为抓手,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社会组织、个人支持基础研究,支持选题多样化,鼓励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二是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鼓励驻青高校争取成为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试点单位。三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引领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出台政策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制造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四是大力提升概念验证、技术转移、应用研发、中试扩大等科技服务的专业性,保障好中介机构、技术经理人等科技成果转化者的利益。鼓励驻青高校开展贴近市场的技术转移方向学历教育,建立技术转移岗位竞聘体系,允许从成果转化净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机构运营和服务人员奖励。五是引导金融资源更加精准地支持重点科创领域,根据科技创新周期、科技企业特点丰富金融产品,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科技保险等,提高外资在青开展股权投资、风险投资便利性,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融合。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一方面支持驻青高校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同时,支持驻青高校和企业建立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鼓励更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构建对优秀人才的长周期稳定资助机制,保障好青年科技人员待遇,从毕业求职、创新创业、社会融入、婚恋交友、老人赡养、子女教育等方面着手,为青年科技人才“减负”“降压”。另一方面大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尊重用人主体的自主权,构建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靶向引进一批战略科学家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发展生态。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

手机触屏版
   
微信公众号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Qingdao Party School of CPC , Qingdao Administrative College.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德路18号 邮政编码:266071

鲁公网安备 37020202000314号  鲁ICP备05026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