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校工作 > 理论研究
党建引领显活力 文明实践聚人心
发布日期:2024-11-01

文章来源:《青岛日报》2024年11月1日    作者:高莲莲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进书香社会建设,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坚持党建引领,以“文化惠民”为目标,以文明实践中心为载体,推进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文化服务功能建设,不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心(站)成为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的“主阵地”、服务基层群众的“主平台”、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主引擎”,对于提升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聚焦价值带动,引领文明实践“新风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是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德思想基础。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坚持党建引领,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主抓手,扎实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动员“五老”群体、文艺队员、大学生等参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引领群众积极参与文明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群众主体性和能动性,以身边人讲身边事、以小故事讲述大道理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用接地气的话语、别开生面的形式,开展各类主题宣讲宣传活动,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深入人心的路径方法。

  聚焦文化赋能,共绘文明实践“新画卷”

  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聚焦文化赋能,不断创新形式,深入推进书香社区建设,厚植社区文化,丰富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努力构建居民群众“心有所系、情有所寄”的精神家园,为城乡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和良好的文化条件。比如,青岛市市北区四方街道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平台,成立下四方社区“心”剧社,创建“乐”在云上微课堂,打造青岛首个社区剧场。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为辖区居民“定制”课程,并以微信群、抖音短视频、社区公众号等多种方式开展微课,积极引导辖区居民参加线上公益课程的分享与学习,让越来越多人得到精神滋养,成为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的生动实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涵育新时代精神文明,是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源头活水,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不竭动力。比如,崂山区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深度融合,链接各方资源,积极征集可为群众提供的优秀传统文化类、家风家教类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形成涵盖国学体系化公益课程、传统手工艺制作活动、中医药健康养生等的服务资源清单。党建引领、文化赋能,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既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城乡文明程度,又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有益探索和实践载体。

  聚焦志愿服务,实现居民服务“零距离”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要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以志愿者为主体力量,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走深走实。围绕更好满足群众需求,持续推进“党建”与“志愿”有机融合,实现党建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同频共振,探索多形式、多角度的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扩大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实现居民服务“零距离”。

  要充分发挥党员志愿者身份优势,结合居民需求,以困难群众、空巢老人、困境儿童等弱势群体为帮扶重点,收集群众急难愁盼事项信息,以暖民心、惠民生、帮民难、知民情、解民忧为目标,以文明实践为切入口,用小文明撬动大治理,逐步实现志愿服务精准化、项目化、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比如,城阳区构建起出门可及的“文明实践服务圈”,扎实开展“五为”志愿服务。做实做亮“为老”志愿服务品牌,推广“一键呼叫”系统,满足残疾人、独居老人生活、维修、陪伴等方面的需求,从而有效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让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在党建引领下迸发出强大活力。

  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阵地建设为抓手,以服务群众为根本,凝聚力量、整合资源,把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作为学习宣传、传播理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为民服务的重要抓手和阵地。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活动犹如连心桥,将党心、民心紧紧相连,真正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

手机触屏版
   
微信公众号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Qingdao Party School of CPC , Qingdao Administrative College.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德路18号 邮政编码:266071

鲁公网安备 37020202000314号  鲁ICP备05026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