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校工作 > 理论研究
党建引领韧性社区建设
发布日期:2024-11-01

文章来源:《青岛日报》2024年11月1日    作者:崔群

        青岛“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创新高品质城市治理方式,探索智慧城市、韧性城市发展模式。作为城市更新示范城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和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青岛近年来在建设韧性安全城市方面探索了许多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随着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社区韧性已经成为城市整体韧性的重要基石。今后,青岛需要进一步发挥党建在统资源、聚人心、强引领、优治理方面的优势,打造更多安全韧性、宜居善治的示范社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基层党组织在韧性社区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社区治理效能,关键是加强党的领导。要推动党组织向基层延伸,把基层的工作做好,这样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在社区安全治理中,基层党组织承担着价值引领、嵌入动员、聚合资源等多种功能。

  基层党组织通过价值引领,能够凝聚安全治理的共同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共安全连着千家万户,确保公共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既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也是新安全格局构建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属性。在基层治理中,基层党组织发挥政治引领和保证作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和“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安全导向紧密结合,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韧性社区建设的最终目标。坚持底线思维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强化政治担当,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强化风险控制和隐患排查,能够从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层面推动韧性社区建设。

  基层党组织通过多方动员,能够形成协同共治的集体行动。传统社区管理模式中,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社区内不同单位、不同行业党组织之间工作相对封闭,“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较为普遍。面对防范化解风险这项复杂系统工程,发挥好党的领导这一最大制度优势,能够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以基层党组织为枢纽,党员为牵头人,可以整合社区中的单位、在职党员、退休党员,动员群众、志愿者、社会组织等各方主体,塑造高度协同、紧密合作的治理网络。比如,即墨区构建“一核多元、融合共治”社会治理新模式,突出区域化党建“一核引领”,建立党组织领导下的区、镇街、社区、村(居)四级联动社会治理组织体系,取得了良好效果。崂山区中韩街道春光山色社区依托网格党支部,从社区中发现具有法律特长的党员和群众,组建“和事佬”队伍,打造“红色调解圆桌”品牌,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基层党组织通过聚合资源,能够保证社区治理能力的冗余性和稳健性。基层治理是城市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但受限于资源总量少、配置碎片化、分布不均衡,往往难以有效应对不断下沉的风险治理任务。破解治理困境,需要基层党组织充分利用其丰富的信息资源、组织资源和政策资源,盘活和聚合公共设施、人力和政策等各项治理资源,激活和链接辖区内的社会组织、驻区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等多元社会主体,支持和培育更富有韧性的社区治理共同体,确保遇有灾情能够联得通、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对此,西海岸新区建立健全在职党员和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居住社区报到和开展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在“八小时”之外为社区治理服务赋能增效,提升了社区治理的冗余性和稳健性。

  党建引领韧性社区建设的实践路径

  党建引领韧性社区建设需要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引领、组织引领、制度引领能力,统筹治理制度、治理资源、治理手段、治理过程及治理需求,将社区文化、治理、服务等要素与党建协同起来,更好地提高社区的组织韧性、服务韧性、资源韧性和心理韧性。

  完善治理架构,打造共建共治的组织韧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这就要求我们以党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统筹社区安全治理的多元主体关系。一是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体系,横向涵盖社区内的各种社会组织、居民自治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纵向贯通“社区党委—小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微网格(邻里)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完善“权责明晰、上下贯通、灵活高效”治理架构。二是因地制宜推进组织创新,拓展楼宇、物业、社会组织等党建新空间,采用区域化党建、网格化党建和智慧党建等新形式,启用结对互助共建、双向认领、联席会议等新机制,加强党组织之间及党组织与辖区内各方主体之间的协作。

  提升响应效能,实现“平战结合”的服务韧性。服务韧性体现在社区能够在各种突发事件和灾害面前,快速响应并提供持续的公共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治理的很多工作要靠基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和社区这个平台去落实,要厘清城市社区职责事项,继续推动资源下沉、完善服务设施,强化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提高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这就要求我们推行“党建+服务”模式,创新社区服务的结构和类型。一是要发挥党组织作用,统筹协调各类服务资源,通过硬件配置和软件助推协同配合,形成覆盖全面的服务网络。完善15分钟应急服务圈,实现24小时生活链和15分钟生活圈融合,打造便捷、健康、安全、宜居的生活空间。二是要科学合理确定应急物资储备的多元布局和区位布局,利用企业、学校、超市、物流仓储等单位布点,采取“公益化+市场化+长效化”方式,形成救灾物资、生活必需品、医药物资和能源储备物资供应系统。三是要在实施老旧片区功能改造过程中,同步推进社区应急基础设施的改造、翻新和升级,坚持“宁可备而不用,绝不用而不备”的理念,实现广场、剧院、体育馆等公共空间和各类嵌入式服务设施的“平战结合”。

  聚合多方要素,锻造响应及时的资源韧性。资源韧性指的是社区在应对各种风险时,能够有效整合和利用各种资源,确保关键服务和支持的持续供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更多资源下沉到社区来,充实工作力量,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夯实城市治理基层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借脑、借力、借势,夯实社区联动治理、资源共享的格局,实现从常态到应急、再从应急到常态的循环交替。一是要将区域化党建作为纽带,扩展韧性治理的“朋友圈”,纵向强化上下联动的资源调度和配置闭环,横向链接社区内外单位、在职党员、退休党员、群众、志愿团体、企业商户等资源,以确保在需要时能够迅速调取和高效利用。二是要挖掘社会资源和力量,鼓励退休老党员和专业人士发挥特长,为社区居民提供技能培训、心理辅导、法律咨询、矛盾调处等服务。三是要加强社区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互助,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志愿者队伍和应急联动机制,形成广空间、泛资源、全流程的要素共享格局。

  营造公共精神,达成互助互信的心理韧性。心理韧性指社区在面对各种压力、逆境和灾难时,能够有效预防、抵御、适应、修复和自我学习。一是要围绕社区、院落(小区)、家庭三级应急网络,制订“家庭—隐患点—社区”三级应急预案,通过举办培训、工作坊和开展“防灾减灾救护”“地震自救”“火情逃生”等实地演练,提高居民的应急意识、防护技能和隐患排查的积极性。二是要开展多样化的“党建+文化”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向心力,营造守望相助、互信合作、睦邻友好的社区邻里关系,建设更有温度、韧性与活力的社区。三是要设立社区发展论坛、民主议事厅和社区微更新项目,将公共事务的决策事项细化到小区、院落、楼栋、居民小组,发掘更多社区公益热心人、骨干人才、“街区合伙人”,以法治、德治、自治方式的有效融合提升社区的整体韧性。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

手机触屏版
   
微信公众号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Qingdao Party School of CPC , Qingdao Administrative College.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德路18号 邮政编码:266071

鲁公网安备 37020202000314号  鲁ICP备05026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