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校工作 > 理论研究
新发展理念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
发布日期:2024-04-11

文章来源:《青岛日报》2024年4月11日    作者:孙喜红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发展密码”。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既反映出我们党对发展的新认识,也是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的发展和弘扬。新发展理念中蕴含着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从传统“革故鼎新”精神到创新发展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创新理念的推崇,主要体现在寻求国家治理层面的革新和追求个人价值方面的创新。一是寻求国家治理层面的革新。《诗经》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易》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都强调“革故鼎新”的理念。管仲力排众议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商鞅提出“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勇敢和豪气,都从不同角度体现出中华民族在家国治理方面的创新思维。二是追求个人价值方面的创新。据《大学》记载,在商汤时代,君王在洗浴器皿上刻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铭辞,以此来警醒自己天天清洗更新。商汤王的求新求变之道,强调了君王自身要注重不断反省和不断革新。

  创新发展理念是对传统“革故鼎新”思想的充实和完善,具有更深厚的内涵和更广泛的外延,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比如,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令人耳目一新的词汇,并从理论上对新质生产力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旨在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有效解决发展动力动能问题,顺利实现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从而改变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发展状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传统“和合”思想到协调发展理念

  传统文化蕴含的“和合”思想底蕴深厚,体现着人与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协调。首先,人与人之间的协调。《论语》中“礼之用,和为贵”,用“礼”作为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标尺。其次,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传统文化中强调“天人协调”“和则相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庸》指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了天地人三者各安其位的整体生态观念。再次,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主要体现在尊重差异,做到“和而不同”。如“和羮之美,在于合异”强调了要在差异性中求统一、多样性中求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理念是对中华传统“和”文化与“和谐”思想的凝练和提升。当前我国坚持协调发展理念,旨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的差距并补齐短板,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均衡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注重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之间的联动发展,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

  从传统生态智慧到绿色发展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中华民族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敬畏生命”等朴素哲学原理。首先,天人一体,协调发展。《周易·彖传》中提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指出天地即自然滋养万物,是万物生命本源,天地与人要相互协调;《庄子·齐物论》中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则主张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天和人达到一体。此后,西周时期的“天定人伦”、北宋张载“天人合一”等经典思想学说,无一不体现天人一体的主流思想。其次,对自然保有敬畏之心。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强调了自然界对于人类有重要的作用,要善待自然,对自然存有敬畏之心,更不能“竭泽而渔”。《诗经·大雅·板》有言:“敬天之怒,无敢戏豫。敬天之渝,无敢驰驱。”强调人对自然界的敬畏。

  绿色发展理念是对传统文化中朴素生态观念的借鉴,是对“道法自然”“天人一体”思想的传承和弘扬。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绿色发展理念所秉持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兼顾了“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之间的平衡、协调与兼容,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着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从传统兼容并蓄精神到开放发展理念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形成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开放胸襟。比如,《论语》中提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显示出中国古人的热情好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彰显出中国古人具有博大宽广的胸怀、兼容并包的优良品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开放观念早已镶嵌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比如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和衷共济等思想,古代历史上也有很多生动史实体现出这种和平、开放的意识。比如,两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成为我国古代外交史上的佳话;唐朝时期,中国对外交往更加频繁,对外开放体现出更大的包容性,等等。

  开放发展理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兼容并蓄精神的继承与延展。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根本出路。“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开放发展理念要求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形成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格局,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传统平等思想到共享发展理念

  共享发展理念内蕴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平等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平等理念内蕴丰厚,一方面表现在追求为政公平。古代政治家们深谙治理国家须公平合理施政,方可实现“天下为公”这一崇高的社会理想,而主张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受,则是一种重要的国家治理之策。另一方面是追求社会公正和财富均等,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政治主张,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秩序,缓和了阶级矛盾。比如,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老子提出“有余以奉天下”等观点。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中,中华儿女始终怀有“等贵贱、均贫富”的美好愿望,拥有“人人平等、人人享有”的良好愿景,形成了朴素的公平、正义、平等价值理念。

  共享发展理念汲取了传统平等思想的精华,克服了其阶级局限性,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平等观念的当代阐释。共享发展理念作为新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新发展理念的关键所在,主要体现在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四个方面,它们是相互贯通的,要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当前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旨在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做好改善民生工作,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所育、所教、所得、所医、所养、所居、所扶的价值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努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认识、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自觉践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始终为中国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高度的价值认同。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

手机触屏版
   
微信公众号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Qingdao Party School of CPC , Qingdao Administrative College.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德路18号 邮政编码:266071

鲁公网安备 37020202000314号  鲁ICP备05026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