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青岛日报》2023年7月30日 作者:张松梅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时强调,今后五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在碳达峰、碳中和大背景下,城市更新、绿色高品质城市建设等尤为重要。为实现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青岛市明确“六个城市”的定位,制定了《青岛市打造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市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提出包括“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在内的67项重点任务,努力建设具有青岛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市,打造绿色低碳城市典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绿色成为青岛高质量发展鲜明底色
城市发展必须走绿色低碳道路。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转型升级,青岛市低碳发展水平在全国、全省均处于前列,碳排放强度快速下降,排放总量增速放缓,人均碳排放量稳中有降,超额完成《青岛市低碳发展规划(2014-2020)》提出的各项目标。但与同类城市相比,青岛低碳发展水平仍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不同区域间碳排放强度差距较大。
据权威机构预测,为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青岛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目标应控制在7800万吨以内,人均碳排放控制在6.6吨/人以内,到2030年碳排放强度相对于2005年下降75%以上。因此,必须立足于各区(市)实际,根据自然禀赋、综合实力,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青岛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增添绿色。
绿色城市建设的青岛探索
作为全国首个“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从更高层面上对青岛城市发展提出新目标、新任务,加快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青岛需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要处理好减碳与能源安全的关系,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有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减碳并不是不用化石能源,关键是如何用,如何提高效率。青岛是典型的能源输入城市,一次化石能源全部从外部输入。根据《青岛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到2025年,青岛煤炭消费比重仍占23.5%左右,依然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青岛的主体能源。因此,必须立足青岛城市资源禀赋,先立后破,通盘谋划,要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之上,实现传统能源的逐步退出,不能因为碳达峰碳中和影响城市现代化分阶段目标的实现。
第二,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双碳”目标首先影响到的是能源结构,随着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的实施,青岛能源结构逐步向低碳的化石能源和清洁能源转型。一是持续推动煤炭总量压减政策。强化源头管控,严控新增耗煤项目,推动重点用煤行业减煤限煤。二是推广高效节能降碳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聚焦钢铁、化工、非金属矿物等重点高耗能行业,全面开展节能诊断,推进生产线节能改造。设立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重点专项,开展低碳零碳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低碳技术和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检测、评估、认证体系。三是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深入实施新能源倍增行动,统筹推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开发利用,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积极推进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示范项目建设,提升天然气在终端能源的消费比重;实施“东方氢岛”发展战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争取绿电入青等。
第三,加快推动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抓手,坚持降碳提质并举,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高端化发展。一是加强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强节能减排新技术、新设备在电力、石化、化工、钢铁、橡胶等高耗能行业的应用,实施“互联网+”节能环保工程,加速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积极发展节能环保新业态,新模式。二是推动工业产业循环发展,培育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增长极。以钢铁、石化、化工、建材、橡胶等行业为重点,加快节能降碳步伐,带动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按照山东省“十强”产业和青岛市碳达峰行动方案,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以及低污染、低排放和高附加值产业,重塑青岛制造优势,构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第四,加快推进节能低碳建筑和低碳设施。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编制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工作方案,加快形成集约紧凑低碳的城市发展模式。一是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建立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健全建筑建拆管理制度,杜绝大拆大建。建立建筑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管理机制,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建造全过程。二是全面提升建筑能效标准。严格落实新建建筑节能最新要求,将绿色建筑要求纳入工程建设强制规范。鼓励引导农村新建建筑执行绿色设计标准。三是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全面推行用能结构低碳化,全市范围内推进煤改气工作。加快工业余热供暖规模化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核电余热供暖,因地制宜推进热泵、燃气、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低碳供应。
第五,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科学制定交通领域碳达峰工作方案,加快构建绿色低碳运输体系,确保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一是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绿色公路、绿色铁路、绿色港口和绿色机场建设,推动老旧交通基础设施升级改造。二是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深入实施多式联运工程,推进煤炭、铁矿石等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公路运输向铁路、水路运输转移。三是推广清洁交通工具。健全交通运输装备能效标识制度,全面实施国六排放标准,鼓励将老旧车辆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替换为清洁能源车辆。
第六,加快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坚持系统观念,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提升碳汇增量。一是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按照资源环境承载力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空间结构,优化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构建“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科学划定“三生三线”。二是稳步提升林业碳汇。深入推进森林提质增效工程,加强崂山山系、黄岛群山山系、大泽山山系等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开展生态公益林提质增效、荒山疏林地生态修复等林业重点工程。加强森林碳汇基础数据统计调查与检测,科学评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三是增强陆地碳汇。强化湿地用途管制,完善湿地检测体系,加强对胶州湾河口湿地、大沽河流域湿地、姜山湿地等的监测和修复保护。四是发展海洋碳汇。开展滨海湿地、海洋微生物、海水养殖等典型生态系统碳汇储量监测评估,探索建立“蓝碳”数据库,加强海洋碳汇技术和标准体系研究,探索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Qingdao Party School of CPC , Qingdao Administrative College.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德路18号 邮政编码:26607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