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青岛日报》2023年2月4日 作者:张松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最重大挑战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气候谈判”为标志,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当前,全球已有132个国家承诺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54个国家的碳排放实现达峰。中国始终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世界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同年,在气候雄心峰会上,我国进一步宣布应对气候变化的新举措:到203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这个目标的宣示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也体现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担当。
由此,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加紧编制碳达峰行动方案,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也按下减碳“快进键”,谋划各自的路线图。作为国家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青岛市先后印发《青岛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青岛市低碳发展规划》《青岛市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2021年7月,由青岛市发改委牵头,多部门共同参与协调推进的市双碳专班,以“1+4+3”模式推动我市碳达峰行动计划;2022年1月,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并纳入考核,确保我市碳达峰碳中和的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减排的客观规律,避免运动式“减碳”。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是一项整体性、综合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加强政策措施的协调衔接,同时又要兼顾到区域差异性,分批有序达峰,不搞齐步走。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搞“碳冲锋”,有的搞“一刀切”,甚至出现“拉闸限电”现象,这些都属于运动式“减碳”。这种行为不仅将长期化、系统化的双碳目标“碎片化”,还会对疫情后我国经济修复产生负面冲击,必须及时纠正。同时,碳达峰碳中和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需要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元主体深度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一项复杂工作和长期任务,不可一蹴而就。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既要立足当下,一步一个脚印解决具体问题,积小胜为大胜;又要放眼长远,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把握好降碳的节奏和力度,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持续发力”。
要处理好减碳与能源安全的关系,坚持“先立后破”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减碳并不是不用化石能源,关键是如何用,如何提高效率。煤炭为主体的化石能源依然是能源安全的基石,推动化石能源清洁低碳利用是稳能源供应存量,争取时间换新能源增量,进而完成低碳平稳转型的主要途径。青岛是典型的能源输入型城市,一次能源全部从外部输入。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逐步实施,以及绿色多元能源体系的稳妥构建,青岛煤炭消费比重大幅下降,但煤炭仍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全市的主体能源。因此,必须立足我市资源禀赋,先立后破,通盘谋划,要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之上实现传统能源的逐步退出,不能因为碳达峰碳中和影响我国分阶段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在供给侧,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夯实能源安全保障基础。“双碳”目标首先影响到的是能源结构。随着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的实施,青岛能源结构逐步向低碳的化石能源和清洁能源转型。在逐步削减煤炭等高碳能源使用规模的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深入实施新能源倍增行动。开展“海上风电+”行动,充分挖掘浅海滩涂资源,有序推进陆上分散式风电开发,探索开发海上风电项目,打造深远海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有序发展“光伏+”项目,重点推动建设即墨区、青岛西海岸新区百万千瓦级光伏应用基地,整县制推进西海岸新区、胶州、莱西等建筑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积极开展生物质热电联产工程示范,重点推进青岛西海岸生物质热电二期30MW秸秆直燃热电联产、中燃明月生物质热电联产等项目建设;围绕建设国家氢能与燃料电池示范区,加快建设“东方氢岛”。根据《青岛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到2025年,青岛市煤电发电量占比将由2020年的26.4%优化至21.5%、清洁能源电量占比将由2020年的13.6%增至27.0%、外电量占比将由2020年60.0%降至51.5%,形成以风、光、水、核等清洁能源为主体,传统能源为支撑的清洁低碳能源供应体系。
在需求侧,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能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能源结构的变化会对能源相关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一定的影响,促使制造业从高排碳向低排碳转型。近年来,由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第二产业用能效率提升,青岛市单位GDP能耗强度大幅下降,但与同类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的空间。一是要进一步优化绿色低碳产业区域布局。坚持全市一盘棋,鼓励和引导各区市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适度集聚发展。二是强化考核机制,完善考核制度。进一步推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要充分发挥财政和货币政策工具对环保、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支持引导作用,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引导和鼓励金融体系以市场化的方式支持绿色投融资活动。
积极推动企业参与碳排放交易,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用市场办法通过价格机制引导碳减排资源的优化配置。首先,做好企业动员培训工作,普及碳交易相关政策法规、企业清缴履约流程和使用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配额的方法,帮助企业和主管部门掌握了解碳交易和履约程序,督促重点行业企业做好碳资产管理工作,积极参与碳排放交易。其次,设立青岛市碳排放服务中心,积极为企业碳排放权交易做好账户的开立,协议转让、挂牌交易、第一个履约周期配额清缴等相关服务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安排,按照“成熟一个行业,纳入一个行业”的原则,将其他高耗能、高排放行业逐步纳入碳交易市场。利用碳排放权交易杠杆,促进全市企业节能降碳,推动能源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
总之,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我们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注重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Qingdao Party School of CPC , Qingdao Administrative College.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德路18号 邮政编码:26607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