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校工作 > 理论研究
以“做韵”引领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
发布日期:2022-10-16

  文章来源:《青岛日报》2022年10月16日    作者:于慎澄

  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实施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持续提升宜居宜业宜游水平。”之后,青岛又提出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要在做精、做细、做美、做韵上下功夫,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其中“做韵”就是将城市历史、地理、人文等元素有机融入城市更新和城市公园建设,讲好发展故事,丰富城市内涵,让群众在享受美丽城市的同时感受到深厚的文化韵味。“做韵”是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的更高境界,以其引领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有利于实现“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城市愿景。

 

  “做韵”是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的更高境界

 

  “做韵”体现城市特色风貌。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城市呈现出同质化的发展趋势。如何体现城市特色是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做韵”恰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城市特色体现在城市的历史文化、地域环境、人文风俗等方面,是城市的根脉,决定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在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中有机融入这些元素,可有效提高城市辨识度和城市品质,让城市更具感染力和亲和力。青岛拥有悠久灿烂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以及岳石文化传承,海上“丝绸之路”和近代工业文明发展独具特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青岛拥有绵长的海岸线,海洋是青岛与生俱来的优势和特色,海洋科技和港口物流特别发达,是国际性港口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青岛人口超过1000万,民俗传统别具一格,节庆节会鳞次栉比,是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在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中,“做韵”就是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青岛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

  “做韵”兼顾城市保护与开发的平衡。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是现代化进程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的必然选择。在对既有街区、建筑、遗址改造、迁建过程中,不可避免要面临保护和开发的选择,“做韵”则是兼顾二者平衡的重要手段。青岛是历史独特的滨海城市,既有历史城区、历史街区,又有里院、老店铺等历史建筑,也有即墨县衙、板桥古镇等历史遗址遗迹,这些老街旧铺、历史建筑、重要遗址等承载了城市变迁、历史沉淀以及文化传承,是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内容。如果将其完全推倒重建实现全面商业化,必然会造成建设性破坏,历史遗迹和格局将不复存在。但把历史街区及建筑像文物一样供起来,实施“冻结式”保护也必然会失去其原本的居住功能及生活意义。为此,在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中“做韵”,既要以全新设计的城市功能替换衰败的物质生活空间,重新恢复老城区、老街区活力及繁荣景象,又要保留原本建筑的精华,延续文化传承,使传统历史文化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做韵”契合人民城市的本质要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它客观上要求把人本价值作为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的核心取向,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做韵”恰恰契合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要求。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其中一个重要表现是需求呈现高品质、多元化趋势,人们对城市居住环境方面的需求亦是如此。在城市功能上,人们要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要统筹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特色风貌传承、产业空间拓展、城市功能完善、交通安全畅通、生态环境优美、人居环境提升等多个目标。在城市品质上,人们既要求高品位规划设计、高质量施工建设,把精品意识贯穿到各个环节,也要求从细节上考虑出行、运动、休闲需求,一体设计、配套建设各项服务设施,彰显便民亲民特色。既要求突出生态绿色,确保相关设施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也要求把城市特色元素有机融入建设,在享受美景的同时感受到深厚的历史文化韵味。在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中“做韵”就是要体现城市特色和亮点,让交通出行更加顺畅,让城市环境更加优美,让老旧城区更具活力,让历史街区更富魅力,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以“做韵”引领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

 

  第一,在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中融入历史文化元素。在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中融入历史文化元素是“做韵”的集中体现。一是要融入青岛传统历史文化元素。要统筹保护与开发,以老城区改造为核心,对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实施保护性更新,对里院、名人故居等历史建筑实施整体性修复,以保护、保留、利用、提升为主导,坚持既传承文脉,又丰富业态,重塑产业与空间关系,重聚历史城区人气,实现建筑可阅读、街道可漫步、城市可记忆;二是要融入青岛红色历史文化元素。要以中共青岛地方支部旧址、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等红色资源为核心,在老企业搬迁、旧城旧村改造、公园城市建设中融入红色历史文化元素,建设红景新区式的教育基地和红色雕塑景观,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三是要融入青岛地方民俗文化元素。要在历史城区保护更新、重点低效片区(园区)开发建设、旧城旧村改造、公园城市建设中,将地方戏曲、传统工艺、非遗传承、节庆节会、特色饮食等体现青岛地方民俗文化的元素有机嵌入,以视频、雕塑、群众体验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增强城市文化韵味。

  第二,在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中展现时代发展亮点。在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中展现时代发展亮点是“做韵”的时代要求。一是要展现青岛城市建设现代化的亮点。先进性和高质量是现代化的基本要求。要坚持先进理念引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和项目建设。要坚持系统观念,一体化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推动产城融合、地上地下一体开发、数字化应用,建成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要坚持高质量发展,提高建设项目整体质量、运行效率和服务管理水平;二是要展现青岛国际化大都市的亮点。智慧化和通达性是国际化大都市的基本要求。要加快推进城市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与改造,加强泛在感知、终端联网、智能调度体系构建,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管理,逐步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监测感知网络化、运营管理智能化。要加强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聚焦公路、铁路、港口、通用机场、枢纽、管道六大领域,重点实施“94521”工程,推动胶东经济圈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全面构建北上融入京津冀、南下联通长三角、西进辐射沿黄流域、东出日韩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示范城市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

  第三,在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中增强活力海洋魅力。在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中增强活力海洋魅力是“做韵”的地域本色。一是要突出青岛海洋风貌特色。山海城一体是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风貌的重要依托。要完善海岸线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规划布局,在火车站周边改造、海岸线停车设施建设、沿海地铁附属设施建设、公园城市建设中突出亲海特色,建设独具青岛特色的城市沿海基础设施系统。要保护好、利用好宝贵的市内山地生态资源禀赋,按照公园建设标准做好浮山、太平山等山体设计建设和管理运营,打造高品质绿色生态空间;二是要助推青岛海洋旅游发展。海洋旅游需要完善高效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予以支撑。要完善崂山、奥帆中心、前海、金沙滩等海洋旅游资源的设施布局,通过实施市政设施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地铁建设及地铁沿线开发建设、停车设施建设等系列攻坚行动,提高交通、餐饮、住宿、商超等配套设施服务效能,使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更加便捷顺畅。要推进邮轮港区改造更新,结合邮轮旅游和服务功能,植入餐饮、娱乐、购物、酒店等配套业态,建设青春活力的时尚港、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港,使之成为青岛海洋旅游新的增长点。

  第四,在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中强化精彩宜人功能。在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中强化精彩宜人功能是“做韵”的根本目的。一是要改善市民居住环境。宜居是宜人之城的基本功能。要积极实施旧城旧村改造建设专项攻坚行动,力争三年内,市南、市北、李沧、崂山等区域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和现有城中村改造基本完成。要积极实施公园城市建设攻坚行动,加强绿线管控,推进“12131”系统工程,充分释放城市绿色资源价值,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二是要畅通交通出行。畅通交通出行需要做到“出得了门,停得下车”。要加快推进地铁建设,力争到2024年年底实现建成并投入运营3条线,三期规划7条线139公里全部开工建设。要加快推进市政道路建设,开展“15515+N”工程,完善城市路网体系。要加快城市停车设施建设,集中建设一批停车设施,大幅增加泊位供给。要建立完善社会停车设施共享机制,逐步实现停车设施开放共享;三是要注重便捷亲民。通过“做精”,用精品为市民提供高质量服务;通过“做细”,从细节上考虑群众各方面需求,彰显便民亲民特色;实现“做美”,创造优美的环境条件,让市民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身边的美好家园。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

手机触屏版
   
微信公众号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Qingdao Party School of CPC , Qingdao Administrative College.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德路18号 邮政编码:266071

鲁公网安备 37020202000314号  鲁ICP备05026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