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校工作 > 理论研究
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发布日期:2022-09-26

  文章来源:《青岛日报》2022年9月25日    作者:徐文涛

 

  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指出:“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

 

  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文化血脉,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来源,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每一个中国人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敬重仰慕的态度。

  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深刻理解其精神内涵。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这一绵延不绝、经久不衰的文明不仅回答了中华民族从何而来的历史之问,而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渗透到中国人的文化血脉里,成为中华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成为延续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成为中华民族一次次浴火重生的精神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治国理政理念,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思想借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理念,如道家的“无为而治”“治大国如烹小鲜”、儒家的“世界大同”“以德治国”、法家的“以法治国”、“治道不法古”,以及墨家的“平等”、“兼爱”等理念,均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借鉴意义。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对提升国民素质具有教化引领作用。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诸如“诚心正意”“修身齐家”“仁者爱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念,对于提升整体国民素质具有教化引领作用。

  第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凝聚人心、汇集民力的精神导向,能够激励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与社会担当意识,诸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价值追求,对于号召全体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具有激励作用。

  第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人类共同价值追求,能够为解决人类共同问题提供中国智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诸如“世界大同”、“天下为公”等理念,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大视野;“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等理念为构建和谐稳定的国际关系提供了大境界;“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天人合一”等理念为合理利用资源、缓解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提供了大智慧;“自强不息”、“合则强,孤则弱”等理念,为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风险与挑战提供了精神动力。

 

  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语境里的“文化”,不仅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包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淬炼而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提供了丰富精神滋养;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推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第一,以文化自信延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中华民族有着长达5000多年的历史,在这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曾经多次遭受过外族入侵,中国人民经历了内忧外患、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从未中断,中国人民的国家认同感从未改变,中华民族的历史在曲折中向前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历史必将不断发展,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且发展至今的文明,滋养着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我们要在推动历史前进过程中,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赓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让民族的根与魂护佑中华民族这艘历史巨轮始终沿着正确的航向前进。

  第二,以文化自信作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关乎道路、理论、制度的前进方向和价值取向;关乎道路、理论、制度能否在人们的精神领域获得信念根基与牢固认同。历史和现实反复说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充满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影响力、创造力充满信心,才能有坚持坚守的定力、奋起奋发的勇气、创新创造的活力。

  第三,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所要坚定的文化自信,核心是价值观的自信;我们所要汲取的文化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蕴含其中的核心价值观的力量。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理想和精神高度。坚定文化自信,才能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才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深刻把握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坚定文化自信的关系

 

  敬仰与自信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没有敬仰的文化有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在人们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无法长久占据其认知领域,无法让其心悦诚服地践行。只有建立在文化敬仰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才能激发人们的文化热情,唤起其文化自觉,进而成为其行为准则。

  第一,文化敬仰愈肃然,文化自信愈坚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国际交往中秉持的价值理念,在解决全球问题上提出的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外交流中经常引用的古人名言警句,均表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仰与自信。第二,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坚定文化自信同源而生,相辅相成。所谓同源而生,是指敬仰与自信的根基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所谓相辅相成,是指二者能够良性互动,彼此促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而且中华文明从远古一直延续发展到今天。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

手机触屏版
   
微信公众号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Qingdao Party School of CPC , Qingdao Administrative College.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德路18号 邮政编码:266071

鲁公网安备 37020202000314号  鲁ICP备05026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