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青岛日报》2022年9月11日 作者:倪庆东
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重大项目建设是促进产业转型和提升经济发展能级的重要抓手,以高质量项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青岛现代产业先行城市建设的关键一环。
青岛重大项目建设不断推进
近年来,青岛抓住项目建设的“牛鼻子”,多措并举加大重点产业项目招引力度,重大项目建设不断推进。2021年,青岛全面发起“项目落地年”,树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鲜明导向,打响项目建设、结构优化、谋划招引、服务保障“四大战役”,全年274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031亿元,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28个、中国500强企业投资项目70个。今年,青岛进一步出台提高招商引资成效的若干措施,包括提升产业链定向招商水平,建设高素质招商人才队伍,加强招商推广网络建设等。这些措施有力推动了优质项目快速招引落地,对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从另一方面看,青岛在项目建设中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在重大项目招引上数量不够多、质量不够高和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不够强等亟须改善。
先进城市重大项目招引机制创新经验
从国内先进城市来看,通过创新招引机制,以重大项目招引为引擎,以资本招商为纽带,打造完整产业链,是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以深圳新兴产业布局为例,深圳发挥各区比较优势,按照“区域互补、各具特色”的原则,以打造产业链协同发展、服务功能明显、规模优势突出的特色产业集群为目标,布局建设一批重点产业基地和园区。同时,大胆探索“先建后验”模式,在肇庆高新区、肇庆新区探索项目直接落地改革,以破解项目落地瓶颈制约为重点,变投资项目“先批后建”为“先建后验”,实现投资项目“直接落地”。杭州为促进招商引资全市“一盘棋”格局,规定市政府常务会议每月听取一次重大产业项目进展情况的报告,协调相关部门,现场解决需要市级层面解决的问题,以推进重大产业项目顺利落地,并成立投资促进局,负责统筹推进全市产业投资促进工作。合肥则以打造完整产业链、营造产业生态圈为目的,形成了国资领投、龙头企业落地、产业集群、国资退出、循环发展的闭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与项目招引、产业培育共融共生、协同发展。
创新重大项目招引机制的对策
结合青岛经济发展现状和项目招引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在借鉴先进城市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推动重大项目招引机制创新,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重大项目招引模式,进而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发展引擎,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支撑。
第一,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建立重大项目三级协调机制,强化市区(市)联动,强化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协同,实现分层分类响应协调,合力破解重大建设项目推进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进一步完善顶格推进机制,建立健全工作专班推进制度,实行常态化定期调度,统筹解决企业招引在用地、审批、融资等方面的难点问题,推动重大项目加快落地。二是推进我市招商社交平台和重点项目调度平台深度融合。拓展招商社交平台功能,面向国内外企业家,完善政商沟通新机制。依托重点项目平台,进一步理顺重点项目调度体系。强化双平台信息的全流程共享,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协同效率不断提升。三是进一步强化招商项目区(市)间协调,建立项目流转和招商载体共享机制,明确项目首谈地和流转地的利益分享比例,完善招商指标、经济指标和财政按比例分成制度。避免项目流失和区域过度竞争,促进招商项目在全市范围内有效流转。四是鼓励各区(市)按照主导产业开展项目引进,如崂山、市南等东部区域,强化总部经济、现代金融、科技创新、特色商贸等发展;西海岸新区强化航运贸易、临港经济、先进制造、文化创意产业;城阳、胶州等北部区域,强化物流贸易、临空经济、科创孵化、国际会展等功能,引导各区错位发展。
第二,探索国有资本引领重大项目招引运作机制。近年来,青岛国资国企围绕匹配城市发展战略,以打造国有资本“以资引资”市场化运作平台为目标,通过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撬动更多资源要素投向重点项目,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发展。现代产业先行城市建设中,国有资本应围绕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方向,在重点产业和城市数字化转型上继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打下坚实基础。具体而言:一是深入推进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推广改革试点成功经验,打造青岛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平台,实现国有资本与城市发展战略匹配。二是以产业基金为载体,强化国有资本对重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出台母基金引进培育计划,鼓励大型母基金落地,发挥好国家级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基金的作用,推动市区(市)产业引导基金协同。围绕我市“五大一流产业集群”和“三大新兴产业集群”,实现战略产业布局、项目引进、园区开发的协同。三是探索建立国有资本循环支持产业发展的保障机制。聚焦我市24条重点产业链,围绕延链、补链、强链,加快推动区域带动力强、影响力大的项目落地,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投资,推动完整产业链集聚。
第三,实施重大项目产业链精准招引机制。聚焦24条重点产业链,不断优化全市重点产业链招商图谱和“两图一表”,推进产业链招商图谱数字化,精准定位产业招商目标企业。一是围绕提升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等优势产业链、做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十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基因技术、未来网络等未来产业,对区域产业链进行系统优化,确定区域重点突破的产业链方向,研究制定招商路线图和招商计划,精准对接目标企业需求打造现代产业集群。二是加大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等七大优势产业和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十大新兴产业产业链链主企业引进力度,支持产业链链主企业发起成立产业链企业联盟,发挥头雁引领和生态主导作用,促进链主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对接,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提升就近配套水平。三是深入实施重点产业链提升工程,健全链长长效工作机制。深入推进产业链链长制度创新,整合专家服务团、支撑机构、智库单位、园区基地等资源和力量,构建产业链支撑服务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
第四,完善重大项目招引评估考核机制。一是统筹规范重大项目督查与考核。建议由市政府督查室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全市重大项目督查与考核活动,各有关部门不再单独开展专项督查。二是进一步加大重大项目考核在我市绩效评价中的比重,考核评价建议更加注重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在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方面的实际效果。三是完善招商引资奖励制度。对成功引进符合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对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支撑作用强、产业辐射广、税收贡献大、吸纳就业多的项目和各类500强企业的单位、中介机构和人员以及优秀招商团队、招商干部和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区(市)给予奖励。四是探索建立招商引资容错机制,2020年,《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管理办法》提出建立政府引导基金的容错机制,即对已履行规定程序做出决策的投资,如因政策或市场风险等造成投资损失,不追究决策机构、受托管理机构责任。建议进一步完善容错纠错机制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明确容错纠错相关措施的实施程序。
第五,强化重大项目要素协调保障机制。一是强化产业用地和项目落地统筹,完善全市可供招商土地清单、全市招商引资用地需求项目清单,定期对两张清单进行资源匹配,针对土地发展空间不足问题,由市级统筹一批用地、排污、能耗等指标支持重大项目落地,必要时采取“直供”方式落实。同时,深入推行“亩均论英雄”,制定“亩均效益”评价制度,根据考核结果实行差别化的用地管理政策。倡导“土地合同+产业合同”双合同制,明确投资强度、税收、建设用途等,从源头上把控集约用地,对重大项目进行优先保障。二是统筹各相关部门项目专项基金,优先保证符合政策投向的重大项目资金需求。鼓励银行机构主动对接链主企业和骨干企业,打造专属融资方案。鼓励金融机构以债券、投资基金等多种方式对重大项目进行资金支持。三是强化人才保障。打造“懂产业、懂政策、懂流程、懂经营、懂市场”的招商人才队伍,建立招商引资人才晋升激励制度。同时,深入实施“人才强青”计划,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人才需求,注重高精尖人才引进。深入实施产教融合,支持院校、企业建设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加大技术技能人才培育力度。
|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Qingdao Party School of CPC , Qingdao Administrative College.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德路18号 邮政编码:26607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