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校工作 > 理论研究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特质
发布日期:2021-04-02

  文章来源:《青岛日报》2021年3月25日    作者:敬志伟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全球化背景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需要,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统一全党全国人民思想的需要,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体现实践性。任何理论要永葆其生机和活力都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如果只停留在学术研究和领导决策层面,不管它如何先进也必将失去生机和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涌现出各种成功经验,这些成功经验蕴涵着丰富的思想理论养分。我们要善于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从人民群众的探索创造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中不断展现其鲜活内涵。当前,要注重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分析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所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回答人们思想观念层面的新问题、新困惑。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体现民族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和动力,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和思想土壤。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我们在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要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理论的宣传普及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亲和力,从而有效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有效培育人民群众的理论兴趣、理论素养、理论信仰,使广大人民群众学习自觉、信仰自觉、应用自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体现时代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具有的实践性和科学性,决定了它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保守、封闭的思想体系,而是在实践发展中不断生长着的鲜活理论。从登上中国社会历史舞台之日起,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在继往开来的历史过程中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当今世界、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一系列崭新的实践课题需要我们思考研究,一系列鲜活的实践经验需要我们概括提炼,一系列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需要我们解疑释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神圣使命,必须通过大胆的实践和深刻的思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新的历史内涵、新的理论创见。

  


(作者单位: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

手机触屏版
   
微信公众号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Qingdao Party School of CPC , Qingdao Administrative College.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德路18号 邮政编码:266071

鲁公网安备 37020202000314号  鲁ICP备05026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