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校工作 > 理论研究
借鉴先进经验 打造工业互联网之都
发布日期:2020-12-29

文章来源:《青岛日报》2020年12月27日    作者:胡春燕



  工业互联网发展,国外与我国几乎同时起步,但国外龙头企业最先提出的相关概念、先手制定的行业标准,以及形成的一些有益做法,值得我市在打造工业互联网之都的进程中加以借鉴。

  工业互联网行业组织发挥重要推动作用。在工业互联网行业组织中,工业互联网联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IIC)成立后,成为工业互联网最重要的推动组织。联盟成立的目的是促成和协调工业互联网优先事项、统筹推进工业互联网技术标准化和产业化、打造工业互联网生态系统、推广工业互联网应用。除工业互联网联盟外,其他一些行业组织也在发挥积极作用,如德国“工业4.0”平台工作组在工业互联网标准制定、日本工业价值链促进会在推出智能工厂基本架构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探索。

  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标准制定。工业互联网标准主要致力于克服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因原理、接口和数据结构等不同而产生融合困难。标准代表话语权,也将孕育未来商业机会。国外政府和行业组织在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中,将标准制定作为战略使命。2015年6月,工业互联网联盟发布了包括系统安全、信息安全、弹性、互操作性、连接性、数据管理、数据分析、智能控制、动态组合等九大系统功能的工业互联网参考架构,在制定标准方面试图抢占先机。

  深化开展跨国合作。近年来,工业互联网发展从单个国家、单个行业组织自行促进和实施逐步迈向跨国合作,美国、日本、欧洲在深化工业互联网发展合作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有实现大联盟的趋势。2016年3月,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与德国“工业4.0”平台在瑞士苏黎世举行会议,协调标准化流程。2016年11月,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与日本物联网加速联盟签署了谅解备忘录,联合推进研究开发项目,合作推动标准化。同时工业互联网联盟还正在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协作,推进工业互联网标准化工作。

  深入开展基础技术和应用技术研究。工业互联网产业链条长、应用场景广,其基础是一系列网络底层技术。一些工业国家非常重视这些底层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这些技术包括:工业企业内网技术,包括工业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等网络技术;工业企业外网技术,包括IPv6、窄带物联网、软件定义网络等;时间敏感网络、边缘计算、网络物理系统等关键网络技术。其中,网络物理系统被美国政府列为八大关键技术之首,为推动该项技术创新,美国政府成立了专门指导小组并设立了研发创新机构。

  测试床和应用案例是重要推广方式。目前,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已有40个应用案例,主要作用是对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核心环节和关键要素展开探索实践,对互联架构、数据应用等进行推广。测试床方面,德国“工业4.0”平台建立了30多个测试床和200多个案例库,汇集业界领先工业互联网实践,加快推进技术测试和优秀实践的推广宣传。

  当前,国外工业互联网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

  工业互联网安全性难题目前尚无法有效解决。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是设备互联互通和工业智能改造,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两类安全性问题。一类是数据传输带来的网络安全问题。一旦工业互联网将不同企业、不同区域的机器连接起来,网络攻击者可以在产业链任意一端发起攻击,后果防不胜防。另一类是无线通讯安全问题。工业互联网现场网络环境复杂,大量机械电子设备聚集,各种机械、管道对于无线电信号存在反射、散射,其自身运行时又会产生大量杂波辐射,这些都会对无线通信产生干扰。这些问题都是在消费互联网阶段没有遇到的。

  工业互联网国际标准制定和推广未取得实质进展。工业互联网国际标准是工业互联网未来发展的基础,也是各工业互联网平台竞争的焦点。但标准制定工作面临很大难度,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形成统一、成熟、大规模部署的全球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这必将制约工业互联网下一步发展。

  美、德等国对国内市场空间开拓有限。美国、德国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商业组织,把经济性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将大型企业作为平台主要用户群体,用户数量并不够多。此外,美国在互联网应用市场规模方面也弱于中国,尚无覆盖全社会的互联网生态体系,德国在互联网平台实践和能力等方面也仍处于适应期。

  应当看到,国外工业互联网在发展过程中采取了以企业、行业组织自发性和市场化推动为主的发展路径,政府在其中起到了引导作用,而市场的功能更为明显。关于行业组织平台、行业标准制定、跨国合作交流、基础技术研究、商业推广方式等方面的一些做法, 值得我市在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进程中加以借鉴。此外,国外互联网发展面临的挑战也将是我们的攻关重点。认真学习借鉴成功经验、积极应对挑战,有助于我市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尽快取得成效。 



(作者单位: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

手机触屏版
   
微信公众号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Qingdao Party School of CPC , Qingdao Administrative College.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德路18号 邮政编码:266071

鲁公网安备 37020202000314号  鲁ICP备05026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