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校工作 > 理论研究
大力推进文化建设
发布日期:2020-12-23

  文章来源:《青岛日报》2020年12月19日    作者:冉文伟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与血脉,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十四五”时期,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重点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市场发展活力

  一是深入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文化行政部门职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展和健全文化生产、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市场,打造助企惠民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线上办公与线下办公相结合,根据市场需求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完善相关文化政策法规体系和行业规范,严格文化市场全程监管,建立文化市场信用制度,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降低企业经营隐性成本,促进文化资源自由合理流动。

  二是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力度。积极推进文化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各类文化资源的优化组合。健全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加大公众对文化事业单位管理的参与度。建立科学完备的决策、运行、监督与绩效考核机制,提高文化事业单位的创业积极性,与社会各界开展多元化合作,开拓文化市场经营范围,积极打造互联网演艺平台,创办艺术培训学校,培育优秀文化艺术人才,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促进公益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二、推动“文化+”多产业深度融合,构建现代化文化产业体系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降低文化企业运营成本。一方面,进一步做好减税降费工作。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世界经济衰退带来的巨大冲击,积极落实国家和省市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文化产业园区、商场、旅游景区等为文化企业减免房屋租金,特别是帮助中小微文化企业通过债务展期降息、免征服务增值税、网络接入费等方式减轻资金压力。另一方面,积极增加财政投入。推动文化与金融合作,加强金融政策扶持,优化文化发展专项基金的发放和管理。建立与文化企业的常态化沟通机制,了解企业发展需求,根据各类文化企业的不同情况,开展订单式对口帮扶。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困难企业建立拖底机制,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二是有效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带动文化产品生产与投资。利用政府宣传平台和资源加强文化产业市场营销,开展文化惠民消费活动。积极与平台企业合作,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对文旅、体育、演艺、餐饮、住宿等领域精准发放消费券,提振消费信心,增加公众购买力。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认真规划新基建重点项目,开展新型基础技术设施建设。根据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公众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增加线上消费产品和非接触式服务,帮助文化产品生产商开展线上直销,引导受疫情影响的外贸企业转内销,实现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线上消费与线下消费相结合,满足公众的多样化消费需求。

  三是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体育等多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扶持开发文化新业态。鼓励文化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借助科技赋能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针对亲子旅游、研学旅游、康养医疗旅游、婚庆旅游、自驾旅游等新型消费需求开发设计精品旅游路线,推动旅游提档升级。重点打造一批康养旅游基地,加强康养小镇建设。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集聚水平,合理布局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引进大型文化项目和各类文化企业,形成完整的上下游文化产业链条,打造集生产、金融、信息、技术、商务、生活、文化娱乐、体育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产业社区。

  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增加群众满意度

  一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提高设施利用率。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项目,打造将生活、健康、教育、娱乐等相结合的综合配套设施体系。加强图书馆及分馆、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活动室)建设,形成品种多样、设计合理、使用便利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优化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场馆的讲解和志愿者咨询服务,定期举办艺术展览、文化讲座和互动活动,增强群众的文化艺术体验。

  二要勇于创新管理和服务模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利用网络问政、调查问卷等方式,全面了解群众需求,及时调整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制定文化菜单,让群众点菜,推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以最好的服务态度、最高的服务效率、最好的文艺作品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积极打造优质文化服务样板。

  三要统筹规划城乡公共文化发展布局,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充分发挥文化建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推动基层综合文化站服务升级,形成完备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针对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相应服务,增加获得感与幸福感。

  四、守护城市文化根脉,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一是健全历史文物保护机制,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对历史文化街区、古村镇、古树木、古代和近代建筑等国家文物做好统计登录工作,建立名录档案和数据库,实施重点文化保护工程。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做好文物保护监管工作,防止出现破坏性建设。积极研发博物馆文物、非遗文化衍生产品,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和活化利用。

  二是加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开展道德模范评选、加大对好人好事的表彰和奖励、举办良好家风建设活动及青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等,加强正向舆论引领,唱响时代主旋律,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诚信水平,彰显城市精神,塑造城市良好形象,形成团结友爱、昂扬向上的社会风尚,全面提升城市温度和人文魅力。

  


(作者单位: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

手机触屏版
   
微信公众号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Qingdao Party School of CPC , Qingdao Administrative College.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德路18号 邮政编码:266071

鲁公网安备 37020202000314号  鲁ICP备05026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