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校工作 > 理论研究
加快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发布日期:2020-11-17

  文章来源:《青岛日报》2020年11月15日    作者:孙 涛



  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大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从多元共建、有效共治、社会共享等方面着手,力争在社会治理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加强党的基层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新时代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就要以领导、协调和包容的理念推进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的融合发展。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提升基层党组织融入群众的能力、教育群众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组织群众的能力,以扎实的群众工作推动社会治理再上新台阶。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优势,吸纳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以党建促业务”,在创新社会治理实践中不断凝聚党建与治理共识,不断推动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结构功能创新、组织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方式方法创新,形成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

  提高社会协同治理能力,形成社会治理合力。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我国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其中一个方面就是社会协同治理能力有待提升。通过搭建平台、开展合作的方式,整合各类社会治理主体的功能,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使其相互配合,实现社会治理体系中各系统、各部门及各阶层在社会治理中的互联、互补、互动,是“十四五”期间提高社会协同治理能力,凝聚社会治理合力的关键。为此,要着力拓宽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畅通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不断提升社会组织的自身发展能力,加强其内部的控制和管理,大力培养专业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拓展其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水平,提供更多的专业化、精细化、高质量的社会服务,以强大的自信和底气参与社会治理。培育和增进社会大众的公共精神和公共意识,激发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和积极性。健全和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民意诉求机制、民意反馈机制及监督评议机制等,切实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坚持创新引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市域社会治理处于国家治理和县域社会治理、基层社会治理之间,位于承上启下的中枢地位,在上下级之间具有紧密的连接、传递和实施功能。由于其独特的地域范围、制度构成、禀赋资源和治理空间,使得它在本地社会治理的决策、执行及监督等权力呈现相对独立运行的特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对于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十四五”期间,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市级层面要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将市域社会治理放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进行谋划推进,加强顶层设计、整合资源力量、完善政策措施、强化督导考核、推动解决重大问题。县级层面重在组织实施,要不断优化县级机构职能体系,提高协同高效组织实施的能力,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压实各方责任、聚焦解决突出问题、组织推动任务落实。乡镇(街道)层面重在强基固本,要推动“枫桥经验”由乡村治理向城镇社区治理延伸、由社会治安向各个领域扩展,以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平台为依托,做到信息掌握到位、矛盾化解到位、治安防控到位、服务管理到位。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自治有利于激发群众的创造性、增强认同感,有利于减少矛盾冲突、增进社会和谐,是基层社会活力的重要源头之一,是基层社会运转的重要形式和依托。“十四五”期间,要不断提高基层群众自治活力,探索基层群众自治实现方式,更好地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法治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保障。要坚持用法治思维推进社会治理,用法治方式破解难题,建设法治社会,让社会成员养成依法行使权利、解决纷争的习惯,让循法而行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德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起到了道德引领作用,通过榜样示范、乡规民约、礼俗教化,可以引导群众明是非、守诚信、辨善恶、知荣辱。在“三治融合”基础上,应以城乡社区为重点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通过和谐社区和活力社区建设,不断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社区成为居民的精神家园。学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可根据自身情况,按照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原则,以点带面推动整个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形成。

  


(作者单位: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

手机触屏版
   
微信公众号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Qingdao Party School of CPC , Qingdao Administrative College.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德路18号 邮政编码:266071

鲁公网安备 37020202000314号  鲁ICP备05026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