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校工作 > 理论研究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助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0-11-05

文章来源:《青岛日报》2020年10月31日    作者:张松梅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上升为统筹谋划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的重要理念。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9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的核心部分,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是事关我国发展全局、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新形势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一、绿色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是否正确,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的成败。绿色是对具体发展方式的规定,而发展则是践行绿色理念时必须达到的目标。所以,绿色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实践,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经验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其核心要义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就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统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系统治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全球生态安全贡献中国智慧。

  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在“融”,关键是要打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体制机制藩篱,让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之间无障碍流动,促进城乡协同可持续发展。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统筹推进。从绿色发展的视角看,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在于绿色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

  加快绿色城镇化建设。绿色城镇化建设是以绿色发展理念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是科学把握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生态环境演变规律而做出的战略选择。首先,绿色城镇化要维护自然生态格局,重视和强化城乡生态空间的保护,强化对自然生态空间的用途管制,减少对自然的伤害;其次,要践行绿色城镇化格局,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坚持“紧凑城市”理念,防止“摊大饼”式扩张,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同时,结合水系河网,道路交通和城乡环城绿带等打造蓝绿交融的带状生态网络,开展不同层面的城乡蓝绿廊道,构建“三生共融”的城乡空间格局。再次,要坚持城乡生活方式绿色化。要强化生活方式绿色化理念,通过开展全民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发布生活方式绿色化指南,以绿色理念引领绿色消费,以绿色消费倒逼绿色生产,积极引导城乡生活方式向绿色化转变。

  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举措。首先,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在“绿化”。在摸清乡村绿化现状的前提下,在保持乡村整体风貌的基础上,以自然环境为背景进行有组织、有目的、有规则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建设,提高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其次,美丽乡村建设的要点在“产业”。产业兴旺是乡村发展的基础,要探索“农业+”“林业+”“草业+”“旅游+”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以绿色特色产业增加乡村“造血”功能,实现生活富裕。

  二、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增强绿色底色

  城乡融合发展,要坚持绿色发展底色。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人,随着农业人口的稳步转移,城镇化空间格局也在进一步优化。但无论是旧城改造、新城再建,还是美丽乡村建设,均要坚持守护生态红线。要凸显生态优势,杜绝“摊大饼”式、“大拆大建”式、“贪大求洋”式等无约束的城镇化。无论是绿色城镇化还是美丽乡村建设,都是增美增绿的过程。从建筑设计到基础设施建设,均要考虑到融绿增绿特点,把增美增绿作为验收指标。

  城乡融合发展,要坚持绿色也是民生。大力实施国土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优化城乡生态、生活、生产的用地空间布局,统筹推进城乡“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严防污染物从城镇向乡村转移。严禁违法将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产业向农村转移;严禁违法将城镇垃圾、工业固体废物、未经达标处理的城镇污水等向农业农村转移;禁止将有毒、有害废物用做肥料或者用于造田等。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建立多元共治、共建、共管的机制,大力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提升,综合整治农村水系、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建设生态宜居的农村人居环境。

  城乡融合发展,要坚持绿色也是经济。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摒弃传统的惯性思维,推动经济转型,走出一条高质量的绿色发展之路。在发展思路上,要摒弃过去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的观念,树立“青山就是美丽,美丽就是经济”的新型经济发展观。要打造绿色生态+新型业态的产业格局,支持特色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手工业,乡村旅游,生态康养和电子商务等乡村产业发展,让美丽生态变成源源不断的经济发展新动力。

  


(作者单位:青岛市情研究中心)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

手机触屏版
   
微信公众号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Qingdao Party School of CPC , Qingdao Administrative College.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德路18号 邮政编码:266071

鲁公网安备 37020202000314号  鲁ICP备05026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