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青岛日报》2020年9月18日 作者:黄安明
文化养老是一种能体现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文关怀的养老方式,它是以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基本得到保障为前提,以满足精神需求为基础,以沟通情感、交流思想、拥有健康身心为基本内容,以张扬个性、崇尚独立、享受快乐、愉悦精神为目的的养老方式。实施文化养老,深度挖掘文化养老资源,把传统单一的服务拓展为综合性强、覆盖面广、针对性实的文化服务格局,对于保障老年人文化权益,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力发展老年教育事业提高教育水平。努力扩大老年大学的办学规模,建立政府主导和社会各界参与的办学机制。在组织形式上,将老年大学创办延伸到区市、街道甚至社区,与各社区的老年活动中心联合开展活动,从而为更多的老年人就近或居家接受教育创造有利条件。在办学过程中,应努力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在绘画、舞蹈、声乐等传统课程的基础上增设国学、养生等文化品位较高的课程。
积极鼓励引导老年人参与文化建设。充分调动老年人参与办文化的热情和潜力,培育一批老年人艺术团体,使老年人不被视为文化权益的被动享受者,而是作为需求主体参与到文化养老体系建设中来。结合原来“岗位人”的特点和擅长,采取专项活动聘请、项目聘请、短期聘请等多种方式,鼓励和支持他们从事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咨询服务、医疗卫生等具有专业特点的工作。支持老年人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以及维护社会治安、参与社区建设等社会公益活动,为他们老有所为创造条件、搭建平台。
提供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以养心、养德为基础,紧紧围绕老人的精神慰藉、健康、快乐需求来设计,探索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形式和服务内容,引导老年人组织开展健身养生、歌咏比赛、书画摄影展等有益身心的活动,加强网络文化建设,鼓励老年人融入网络社区,发布共享资料,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使网络成为老年人文化建设新阵地。
依托社区资源构建社区文化养老服务体系。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社区文化养老,既是居家养老功能的延伸,也是社会养老的一种变通,它能够弥补居家养老的不足,并充分发挥居家养老与社会养老二者的长处,满足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要求。应把文化养老与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学习培训等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逐步构建并完善社区文化养老服务体系,为老人们提供更加科学合理、人性化的服务实践,形成良好的文化养老基础机制。
积极整合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养老体系建设。政府应研究制定支持民办非营利文化机构的有关政策,通过“民办公助”、政府购买等方式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民办非盈利文化机构进入文化养老领域的步伐;引入市场机制,引导、扶持盈利性文化养老机构发展,从而满足老年人文化需求。此外,政府还应积极动员社会力量为老年人提供公益性的文化服务,各种娱乐场所定时向老年群体开放。
动员各界办学力量和文化义工等助力文化养老。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集中地,也是宣传老年文化的一块新领地,高校本身具有的文化底蕴,将会提升文化养老的水平。此外,还应动员、鼓励各方面人才特别是有文艺专长的人员成为文化义工,充分发挥其在文化养老领域的重要作用,积极培育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为一些特殊老年人群体提供更为深层次、个性化的文化服务,从而有效破解基层文化人才短缺的困境。
加大对于文化养老的资金扶持力度。可通过财政补贴、在文化事业建设费中列专项、加大福彩基金、慈善总会资金扶持力度等形式加大老年文化项目的财政投入,对于那些能够较好满足老年人文化需求的产业项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可予以政策倾斜和重点扶持。对于那些生活困难的老年人,可使其能凭相关证件减免有线电视收视费、报刊杂志订阅费、看电影看戏门票等,减免部分由财政予以补贴。
建立老年人文化需求的表达、反馈和社会评估等制度。通过多种形式,畅通群众对文化养老的建议和参与渠道,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以服务对象满意度为重要导向,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从而保障评估的有效性、专业性和公正性,通过客观准确的运行评估促进文化养老服务制度建设。
加强内外联动培育健全文化养老长效机制。加强组织、宣传、文化、财政、民政、老龄、残联等部门在文化养老领域的合作与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对于文化养老机制的建设,应一边积极实践,一边不断总结分析,及时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坚持下去,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形成一整套文化养老制度和良性循环机制,从而使这项工作形成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态势。
(作者单位: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Qingdao Party School of CPC , Qingdao Administrative College.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德路18号 邮政编码:26607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