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青岛日报》2020年7月30日 作者:朱艳鑫
党的强大领导力是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辉煌成就的基础。去年以来,青岛强力发起经略海洋、“双招双引”等15个攻势,以改革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奋力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2019年4月14日至6月26日,市委、市政府利用15个晚上,对15个攻势作战方案进行公开答辩;2020年4月16日至5月9日,又围绕15个攻势实施情况举行公开质询会议。就公共政策公开答辩和公开质询在我市是首次,国内其他城市也鲜见。这是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创新,更是地方党委领导力的彰显。
这一做法彰显了党的使命驱动下的愿景构筑能力。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强烈使命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种使命可概括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青岛市发起15个攻势,聚焦城市发展的重点、难点、痛点、堵点。通过答辩和质询,使全市上下快速理清每个攻势干什么、为什么、怎么干,各个层面在思想认识上形成高度共识,体现了地方党委在使命驱使下的愿景构筑能力这一领导力的内核。愿景鼓舞了人心,凝聚了力量,有效动员和激励了干部群众。
这一做法彰显了党科学民主制定执行政策的能力。党的使命和愿景需要通过政策制定和执行来落地,这是党的领导力的具体外化。去年就15个攻势作战方案进行答辩,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主持答辩,分管市领导带领主要实施部门“一把手”组成答辩团,在台上接受市级领导和相关部门、企业、专家的提问。今年围绕攻势实施情况举行质询会议,对攻势成效进行检验和督促推进。这种民主、公开、透明的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推进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是理念到实践的桥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和企业家、商协会代表等现场提问,答辩人、应询人一一回答,优化了决策流程、提高了管理效率,避免了公共政策在少数人中研究、在小范围通过、部分性执行的上“热”下“冷”局面,提高了决策的覆盖面和参与度。
这一做法彰显了党领导各方面协作的统筹协调能力。15个攻势答辩结束,攻势方案审议通过后,市人大、市政协组成专班,深入现场一线跟踪督促调研,专班专打、专抓专推。在市委领导下,全市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齐动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党的领导贯穿所有机构履行职责全过程,贯彻到15个攻势战略布局的各方面。在党委领导下,各部门职能体系更加完善,各方面工作更加协调,各部门自觉把职能工作纳入到全市15个攻势全局中审视和把握,明晰了每一个攻势的来龙去脉,打破了本位主义,形成大协作格局。15个攻势发动一年来,民间投资增长20.9%;全市海洋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56.5%;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4%和26.8%;全市工业投资逆势增长20.2%,增速创六年来新高;“双招双引”攻势共搭建平台230个,实际利用外资58.4亿美元,位列全国各城市第六位、计划单列市第二位。15个攻势的创新性打法和丰硕成果,体现了地方党委统筹协调各部门、各群体、各方力量的号召力,彰显了党委整体推进、系统响应、跨界协同的领导能力。
这一做法彰显了党凝聚群众支持的组织能力。党的领导力的有效发挥和愿景目标的成功实现,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领导力的最好体现。随着15个攻势公开答辩和质询的次第深入,干部群众的认同度、好评度和参与度越来越高。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党的重要法宝,也是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15场攻势答辩和质询,对公共政策进行实事求是地判断、衡量和修正,让重大决策的制定过程和执行成效公之于众,让政策回应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使政策措施更接地气,确保出台的每一项政策都务实管用,赢得了广大市民群众最广泛的认同,激发了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这是坚守党的根本宗旨和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是党凝聚群众、组织群众能力的有力彰显。
(作者单位:朱艳鑫,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青岛市情研究中心)
|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Qingdao Party School of CPC , Qingdao Administrative College.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德路18号 邮政编码:26607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