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青岛日报》2020年5月22日 作者:崔 群
当前,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针对后疫情时期健康产业发展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可能性变化,应当提前谋划、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打造以新型健康产业为重点的“健康经济”。
一、健康产业的概念界定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健康中国建设的五项重点内容: 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发布的《健康产业统计分类(2019)》,健康产业是指以医疗卫生和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为基础,以维护、改善和促进人民群众健康为目的,为社会公众提供与健康直接或密切相关的产品(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集合。健康产业是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复合型产业,涵盖多个生产和服务领域,产业链长、辐射面广。近年来,大健康产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已成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
二、外部环境的机遇和风险
政策红利释放力度加大。作为消费升级的重点领域,健康产业的支持性政策嵌入在“健康中国”“互联网+”等多项国家战略框架之中。为促进形成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2019年发改委等21部委联合制定了《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2019-2022年)》,提出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10项重大工程,进一步明确了健康产业发展的核心理念、重点内容和发展方向。可以预见,疫情过后,政府将不断细化和优化支持健康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以打通基础性环节,同时强化对地方健康产业发展的监测分析与评价。
健康项目和设备的市场扩容提速。无论是各级疾控中心实验室能力建设。机构的新建、迁建、改扩建,基层的预检分诊、发热门诊等场所标准化建设,还是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标准化建设,这场潮流将在未来几年带来健康设施和医疗设备的大量需求。对于居民来说,新冠肺炎疫情前期带动了对家用医疗器械和低值耗材如手套、口罩的显著性市场需求,长期来看,疫情应对提升了居民的健康素养和健康需求,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的社会接受度大为提高。
健康领域数字化和智能化爆发。据多份产业报告显示,从硬件看,辅助诊疗与监护系统会带动5G终端设备和医疗AIoT的需求,以丰富远程会诊、远程查房、远程手术、实时病患监控等场景;用于喊话、消毒、巡查、送餐、物流等的无人机、机器人等终端应用将更加广泛;可穿戴设备的市场空间将呈现指数级增长,用作实时数据监测和预警。从软件看,各地接入互联网医疗平台的进度将加快,长期利好互联网医疗商业模式走向成熟;生命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方面,监测、诊断及治疗环节的全程远程化等数字医疗应用业务的大规模推广指日可待。
三、我市自身的优势和挑战
具备政策规划体系和前期发展基础。我市已有《健康产业发展攻坚行动方案(2019-2022年)》等多个规划文件,近期目标是力争到2022年,全市健康产业增加值达到1700亿元,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为此,市卫生健康委成立了“双招双引”指挥部,2019年借助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世界华人医师年会等重大会议平台开展健康产业“双招双引”并取得成效,如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期间集中签约25个合作项目,合作内容包括高端医疗服务、智慧医疗、中医中药、医养结合、高端医疗器械制造、创新药物研发等多个领域。
未来深化医改和健康产业发展“两手抓”的压力加大。按照“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2020年是多项改革阶段性完成的时间节点。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应急管理、生物安全等重要讲话精神,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改革也已箭在弦上,成为我市本年度改革攻坚行动的首要任务。考虑到疫情对经济发展和医疗系统造成的负担,本年度医疗卫生财政投入和医疗机构自身收入都将面临压力,后疫情时代我市的医改任务会更加艰巨和复杂,公立医院改革、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等均是难啃的“硬骨头”。如何将健康产业的激活发展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兼顾好、平衡好、结合好,将是新一轮医改周期面临的挑战。
健康产业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碎片化。截至2019年底,全市已建立重点项目库,汇集各类健康产业项目115个、产业集聚区12个,包括市北大健康产业园、西海岸新区智慧医疗中心、胶州上合示范区生物医药产业园、高新区蓝色生物医药科技园等。上一年度,12个健康产业集聚区新增项目32个,累计投资53.56亿元。但总体上,我市健康产业尚存在产业规模不大、市场主体不强、跨界融合不充分等弱项,行业布局还处于分散状态,集群内部各组织合作程度低,医研产综合协同和产业的聚集效应有待进一步发挥。
健康产业的发展缺乏大数据的技术支撑。我市当前“互联网+医疗健康”取得的成效主要为预约就诊、便捷支付等便民惠民服务,但在医疗健康大数据应用等领域的建设进度仍需加快。在此次疫情当中,原有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平台未能在及时监测和预警中发挥作用,公共卫生大数据平台的缺位导致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公安、交通、海关、气象、电信等部门间缺乏数据共享,手动统计和填报反映出信息化建设的相对滞后。
四、关于推进我市健康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坚持全局视野,增强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和连续性。疫情后的健康产业不仅要推动我市经济转型发展,更要助力于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的提升,因此需从服务城市功能定位、贯彻城市发展战略的角度对健康产业进行通盘考虑,力争实现健康、应急、经济和社会多种效益的统一。可突破卫生系统的边界,建立更高规格的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协调机制,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定期研究和调度健康产业重点工作,抓住疫情这个最大的实际,统筹推动公共卫生体系、疫情防控体系、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城市的一体化建设,形成发展一盘棋。
适时启动评价,面向疫情后的产业长远发展进行总体谋划。一方面,应及时对我市先前多项规划的完成情况、各个产业项目和聚集园区的建设情况展开科学评价,针对问题出台倾斜性的产业政策。比如既要考虑在谈项目落地的困难,也要从产业链条的角度提前摸排项目落地后产品在生产销售、流通领域及监管渠道所面临的问题;明晰我市健康产业的具体结构、技术方向、市场形态,将我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和疗养院产业集群等特色优势向外衍生,提高健康产业的技术含量。另一方面,在公共卫生体系的融资方面引入平台化思维,探索集团化和市场化管理的路子,进行大健康产业投融资,将后疫情时期公共卫生领域基础设施的建设融入到健康产业发展全局中。
抓实信息化建设,夯实数字医疗多场景应用的基础。信息互联互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最终愿景,也是健康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支撑。我市应对原有的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平台升级更新,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突破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相关部门之间的边界,汇聚和用活全市健康档案等医疗数据,加快推进统一权威、互联互通、高效实用、安全可靠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其次,选取有条件的区市作为医药健康与数字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围绕5G医疗、AI医疗、药物智能研发、医疗大数据、智能医疗机器人等重点应用方向,加快培育发展数字服务新业态,逐步引导向网络大健康的方向转变。
(作者单位: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Qingdao Party School of CPC , Qingdao Administrative College.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德路18号 邮政编码:26607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