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青岛日报》2020年4月24日 作者:金 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紧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精准有序扎实推动复工复产,实现人财物有序流动、产供销有机衔接、内外贸有效贯通,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要在严格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有力有序推动复工复产提速扩面,积极破解复工复产中的难点、堵点,推动全产业链联动复工。我市积极出台各项鼓励政策、提供资金支持,以加快推进复工复产。目前,我市企业正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和发展挑战,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实际困难,是加快复工复产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当前复工复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复工复产是政府与企业共同面临的课题。企业复工复产难主要表现在:
疫情防控成效已明朗,企业止损期渐近,但疫情导致成本叠加仍在持续。虽然目前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倾力配合,帮助企业渡难关,给企业带来了久盼的希望,但截至目前,为了应对疫情,企业非计划性投入持续增加,且有叠加趋势。一方面,对疫情有早期防范意识的企业并不多,多数企业一直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后因疫情蔓延发展,企业进入停工停产状态,损失面扩大。另一方面,疫情防控期间,企业出于稳定员工信心、留存一批企业骨干以及维持一定数量消费群体不流失(会员制服务性行业如健身馆)等多方面考虑,增加了一部分计划外资金投入(如聘请教练上网课等),变相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
企业疫情信息获取渠道繁杂,疫情变化判断难精准,企业复工复产观望心态重。由于此次疫情已形成全球蔓延趋势,企业很难从新闻报道、广播等信息渠道中正确评估疫情对本企业的长远影响和未来发展走向。而网络媒体,特别是自媒体等信息渠道信息真假难辨、鱼龙混杂,更加大了企业对疫情及其后续影响的判断难度,从而影响了复工复产。
疫情防控区域差异大,有些企业所处产业链尚处割断状态,企业复工复产决策难。由于国内各地疫情发生、发展、防控等各环节进程及效果存在巨大差异,加上各省区复工复产的标准、要求和制度不同,导致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如企业集团、跨区域服务总部等)、产业链较长或产供销异地的企业(如订单生产、组装生产等),极易发生原材料供需脱节、运输环节脱节、员工脱节等诸多问题,导致企业复工复产难决策。
企业复工复产面临制度缺失,导致企业复工复产提速较难。当前,各地区、各行业都积极加大复工复产的工作力度和执行力,鼓励政策频频出台、扶持企业资金持续到位、与企业建立联动机制,切实为企业复工复产解决了一些难题。在推进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各地政府对企业复工复产施策差异大,导致部分企业产生摇摆心态。二是疫情防控存在制度衔接漏洞。目前,各省、市的疫情防控制度已成体系,但缺少跨区域、跨部门的横向制度衔接(如国家间、陆海间等)。例如,航运业是我市重要主导产业之一,也是我市建立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产业。但在疫情期间,由于航运业的特殊性(特别是国际航线),陆地疫情防控与海上疫情防控的衔接出现制度空白。
二、加快促进我市企业复工复产的几点建议
我市从2月中旬开始,按照中央、省委部署,统筹推进全市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两手抓、两不误”,即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产,下发紧急通知,明确了企业要采取的防控措施和具体操作规范,切实保障、有序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对此,提出几点建议。
加强宏观引导,增强企业复工复产信心。一是根据我市疫情防控成效,结合国家疫情防控标准和复工复产基础与条件,面向全市企业提出复工复产倡议,制定复工复产计划。在全市范围内,分层分区推进实施企业复工复产,同时,对复工复产企业按照全力保障复工复产类企业、延期复工复产类企业和积极稳妥复工复产类企业,进行归类管理。二是明确复工复产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对员工健康状况管理,强化疫情期间的基本防控要求、步骤程序以及违规处罚标准和措施,对特殊行业(如餐饮、食品加工类等企业)要进一步强化复工复产的工作流程和标准。三是建立督察督导机制。依托“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根据疫情发展变化制定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实行流动性抽查工作机制。同时,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抽查期间不得以任何理由影响复工复产,违之则予以惩处。
尽快弥补复工复产制度漏洞,助力企业加快复工复产。一是系统梳理排查衔接性制度漏洞。针对从事国际业务往来的联络人员(如外勤商务人员等)、从事国际事务或行业的特殊人员(如国际航运等),应出台一套特殊行业疫情防控实施细则,如沿海地区疫情动态申报和相关信息报告制度、海事管理部门与所在地政府疫情联动应急处置制度、出入国境人员(既包括来青工作的外籍人员,也包括国外、国内其他地区返青的青岛本地人)集中隔离制度等。把青岛市打造成国际安全城,对“双招双引”攻势也会产生助推效果。二是积极借鉴上海做法,针对我市对外招商、国际业务合作与交流的国家或地区人员,制定重点国家来/返青人员健康管理实施细则。在国别方面应根据各国疫情情况,随时调整国家名单。在人员方面,应包括贸易谈判代表、航运企业的船员等。
着力做好援企稳岗工作,增强企业复工复产信心和能力。一是建立企业复工复产疫情信息通道。针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推行信息专递专报,一方面,有利于政府与企业增进互信,增强共同抗击疫情的信心,更有利于激发企业复工复产的决心;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从正规渠道获取疫情情况,做出科学判断,及时制定复工复产计划并实施。二是实施企业培训费补贴政策。对受疫情影响的本市各类企业,对在停工期间组织职工(含在企业工作的劳务派遣人员)参加各类线上职业培训的,纳入各区地方教育附加专项资金补贴企业职工培训范围,按照实际培训费用享受补贴。平台企业(电商企业)以及新业态企业可参照执行。三是进一步加快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增强企业复工复产能力。对政府尚未清理企业欠款、尾款的情况,应集中部分资金及时清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复工复产压力,增强复工复产的能力。
(作者单位:青岛市情研究中心)
|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Qingdao Party School of CPC , Qingdao Administrative College.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德路18号 邮政编码:26607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