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青岛日报》2020年4月12日 作者:倪庆东
新冠肺炎疫情对区域经济发展造成冲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只要我们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就能够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市在控制疫情蔓延的同时,多措并举推动企业全面复工复产。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危中寻机,化危为机,推动我市“双招双引”攻势升级,全力推动经济增长,方能进一步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
一、新冠肺炎疫情下要善于化危为机
疫情为我市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契机。“双招双引”攻势下,2019年我市投资项目和投资增速均实现大幅增长,投资增长21.6%,增速创近七年来新高。疫情对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产生短期冲击的同时,将催生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产业和数字产业、人工智能以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带来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中长期调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5G网络、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这为我市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提供了契机。在补齐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传统基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数字经济、教育、医疗等新型基础设施,结合我市产业门类齐全的优势,开放应用场景,不断将核心技术与场景深度融合,将推动我市产业数字化和智慧化转型。因此,准确把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趋势,对我市的招商引资目录进行优化,出台政策调整招商空间,对资源和要素进行梳理,优先为其提供要素支持,方能把握新契机,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疫情将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疫情暴发对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行业带来短期冲击,但正如SARS暴发以后,互联网购物成为一种风尚一样,疫情期间倡导的隔离型、无接触型的商业模式将会成为引领发展的新商业模式之一。隔离型、无接触型的商业模式牵扯到自动化问题,如无人仓储、无人配送、无人商店、自助收银、自动售货、无人银行等会被更多人接受并走向大规模应用。复工复产过程中,企业内部远程办公、远程视频、线上协同作业相关的信息化需求凸显,组织内部的信息化管理将会大量嵌入协同办公系统;出于保护数据隐私等因素考虑,企业建设自己的私域流量和区域生态闭环需求上升,企业自有平台投资建设将会不断提升,从而引发新一轮互联网平台革命,或出现新的平台或IT行业,创新出新的商业模式。我市目前正在推进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工业各领域深度融合,结合疫情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精准选项目、择优储项目,构筑平台支撑的产业生态,将为“青岛制造”转向“青岛智造”赢得先机。
疫情为优化我市产业链布局提供了契机。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明确指出,产业链环环相扣,一个环节阻滞,上下游企业都无法运转,区域之间要加强上下游产销对接,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复工复产。这为我市有力有效推进复工复产指明了方向。疫情之下,上下游企业复工进度不一,产业链未能形成复工闭环,不少企业不同程度存在原材料供应不足、产品销售受阻等困难。我市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采取多种举措助力企业全面复工复产。我市产业本地配套率不高,目前除食品、服装等传统产业超过70%外,家电、汽车等先进制造业本地配套率均有待提高。在全力推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的同时,全面梳理产业链,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和供需短板,有针对性地精准施策,提升产业链完整度和产业链协同效率,进而优化产业链布局,提升产业链竞争力。
疫情为“双招双引”协同提供契机。 随着复工潮的开启,围绕复工中的痛点、难点、关键点,各地开启了“抢人”模式,城市之间本已白热化的“抢人大战”进一步升级。受疫情影响,线上招聘的空间不断加大,而发达的医疗水平和充足的医疗资源、地方政府应急处置能力等将成为人才流动考虑的重要因素。从我市来看,2018年青岛市每万人人才数低于南京、宁波、杭州、深圳等地,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适应,存在“两张皮”等问题。要加快优化招引政策,瞄准未来产业转型人才需求,以人才集聚推动产业集聚,推进产业链与人才链无缝对接,形成产业政策与人才政策协同推动产业升级的合力。
二、化危为机,推进“双招双引”攻势升级的对策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我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应立足产业发展实际,聚焦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在抓好长远战略布局的同时,加紧补齐短板、突破瓶颈,积极营造有利于汇聚产业界各方力量的良好环境。加快5G、云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和关键核心硬件、基础应用软件、开源开放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平台引进力度,进一步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改造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完善新型基础设施融资模式,探索其他类似PPP的多元化融资模式,吸引更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形成新的多元化基础设施投资机制。进一步开放应用场景,促进数据与实体经济各领域的融合应用,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物资流、人才流,促进产业体系迈向数字化、网络化,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推动生物医药、医养健康产业项目加快落地。疫情催生的医疗领域需求将促进企业对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产业投资的快速增长。建议:一是进一步优化招商空间布局,优先为与抗击疫情相关的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企业提供用地支持,推动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落地。二是顺应医疗保健服务需求,积极引进国内外医疗机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境内外知名品牌医疗实体开设或参与开设医疗机构;开设上规模、高层次的综合性医院和特色明显、医疗技术优势突出的专科医院。三是引进和培育大型医养健康服务企业。筛选一批效益好、技术强、潜力大的健康服务企业,采取针对性、阶梯式扶持政策,扶持其做大做强。建立重大健康服务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和协调推进机制,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突出问题。四是建设医学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引入优质医学科技创新资源和医疗服务资源,建设国家级集约、高效的临床医学研究基地,建成临床科技创新策源地。
加大新业态、新模式相关产业引进力度。在疫情影响下,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居家办公、虚拟会务、虚拟商务、线上教学等隔离型、无接触型新业态和新模式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无人零售、无人餐饮、无人机配送等高科技行业将迎来发展机遇;在医疗领域,私人医生、“线上”咨询服务、体温筛查巡检机器人、无人消杀巡检机器人的市场需求将不断扩大。为此,首先,着力引进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人工智能行业龙头企业和创新载体,大力引进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着力引进可以有效整合上游零部件企业和下游系统集成商的机器人本体企业。鼓励人工智能领域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创新发展,引进一批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和高成长性特色企业。其次,疫情倒逼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以疫情应对为契机,建议推动传统产业的上云上平台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依托我市优势制造业产业,重点引进具有核心智能装备、软件服务平台、安全保障体系等共性技术联合攻关的研发机构,加速工业互联网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大招引力度,引进和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支持建设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工程服务、协同营销等环节的工业云平台入驻;支持建设重点行业和区域工业大数据平台,支持第三方服务机构搭建孵化实验室、融资租赁、解决方案与需求对接等配套服务平台入驻。
打造区域完整产业链,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产业链地区跨度越大的行业,复工复产的压力越大。这使得区域产业链的完整程度成为企业投资项目落地的重要考量因素,打造区域完整的产业链也成为我市的必然选择。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建议强化市、区(市)两级在完整产业链打造中的导向和综合协调作用,建立产业链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各产业链从顶层布局、产业规划到项目策划、招商与落地服务一条龙统揽,强化政策引导,加大全产业链集聚的扶持力度。结合全面复工复产,围绕我市重点产业链,进行全面梳理,对产业园区布局进行指引;根据产业链缺失环节和薄弱环节推进补位招商,集聚上下游产品、降低综合配套成本、拉长产业链条,实现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打造产业集群; 瞄准世界500强、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50 强、国内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围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全产业链招商,加速构建从产业链上游到经济应用场景的完整链条,着力引进一批规模大、辐射带动力强、关联度高、产业链长、经济效益好的优势项目。
推动“双招双引”协同,促进产业链与人才链对接。随着复工潮的开启,各地抢人大战不断升级,而依托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有的放矢,方能避免陷入盲目的“抢人大战”。为此,一是建立产业链与人才链对接信息平台。围绕我市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完善产业紧缺人才需求信息采集和发布,组建由龙头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重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负责人以及产业人才组成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联盟,促进供需双方信息对接。建立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信息发布制度,建立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预警机制。二是鼓励猎头机构精准引才,打通产业引才通道。鼓励人力资源产业园通过租金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知名猎头机构入驻。鼓励猎头机构面向产业龙头企业提供精准化产业人才服务,对成功引才的猎头机构给予引才奖励,帮助高端制造和人工智能企业打通引才通道。三是鼓励设立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行业人才服务机构。培育产业人才协会,发展信息经济人才协会、生物医药人才协会、人才猎头专业委员会等人才组织和行业协会,鼓励行业人才组织有序承接政府转移的人才管理服务。支持行业人才服务机构开展技术转移、科技咨询、科学技术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
(作者单位: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Qingdao Party School of CPC , Qingdao Administrative College.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德路18号 邮政编码:26607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