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青岛日报》2020年3月30日 作者:于忠珍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聚焦增强人民体质,健全促进全民健身制度性举措,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进一步激发了全民的健身保健和健康意识。战“疫”面前,通过健身保健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力、抵抗力是治本之策,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应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保障,促进以健身为主要内容的群众体育高质量发展,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同时,以健康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的吸引力、聚集力和知名度 。
一、青岛市群众体育运动发展的现状
没有全民健身和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民健身是一项面向全体人民,通过科学健身,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和全面发展为目标,提升国家民族综合实力的社会民生事业。2014年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国务院相继发布了《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青岛是体育大市,群众体育运动发展基础好、速度快。近年来,青岛市以发展惠民体育、群众体育为重点,以足球、帆船帆板传统优势和特色体育为引领,以发展时尚休闲体育为新方向,以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和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群众体育活动开展、体育文化建设、校园足球和幼儿足球开展普及、帆板帆船的普及推广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全民健身、全民参与、全民健康”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一是聚焦惠民体育,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加大健身设施配建的力度,连续多年将健身场地建设纳入“市办实事”项目,着力打造“举步可就”的健身圈。广泛搭建健身活动平台,丰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满足市民健身需求。与此同时,加强科学健身指导培训,帮助群众科学健身。二是结合本地特点,紧跟体育发展的趋势,建设各类各色园区和载体,扩大时尚体育产业规模,推动时尚体育迅速起势。三是整合资源优势,促进体育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体教融合”,积极探索“体医融合”,促进体育高质量发展。加强体育与学校、健康医疗部门的合作,有效整合体育、教育、健康医疗资源,促进群众体育可持续发展,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优化配置体育资源,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但是,应该看到,青岛市推动群众体育高质量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与群众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如全市综合性运动场馆、全民健身场地不足,与人民群众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均衡等问题,特别是部分老旧小区健身场地和设施短缺、被挤占挪用等问题比较突出。社会资本投资全民健身行业的政策扶持和监管力度不大,企业投资意愿不强,体育健身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培育规范。体育健身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与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度较低,总体规模较小、贡献小,体育赛事管理机制不完善等,大型体育活动引进、特色赛事承办、新闻传媒合作等方面思路招数还不多。
二、推动群众体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多管齐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推动群众体育高质量发展,要以建设体育强市为统领,推动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再上新台阶,加快建设健康青岛。
第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群众体育健身意识。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将人类身体的社会性发挥到极致的同时,也导致人类身体自然性的退化。亚健康、慢性病、过劳等使越来越多的人深陷健康的困扰。因此,应坚持预防为主、体育健身先行,搭建平台,大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热情,使全民健身、健康生活的观念和意识深入千家万户,形成全社会全民积极行动起来,因地因时制宜,主动参与健身行动,追求健身健康的新风尚。
第二,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瞄准提高人民体质、建设健康大市的目标,充分发挥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推动、协调和监管作用,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和协调机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补短板、拉长板、固底板,多措并举,形成强有力的工作合力和推动力。加强规划引领,在即将启动的“十四五”规划编制中,充分考虑公共健身体系规划建设,为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提供合理的政策资金支持、充足的空间。逐步加大群众基本健身服务财政投入力度,着力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合理布局、快速推进综合性体育场馆建设,完善群众健身设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运营。严格落实新建居民区配套健身场地和设施,坚决防止挪用、占用。整合社会资源,多渠道增加全民健身场地和设施,加大为机关事业单位、军队、学校、企业和贫困村等配建健身设施的力度,盘活存量,扩大增量,为群众提供更多样、更便捷、更适宜的健身场所,打造群众身边的健身圈。
第三,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产业,培育新经济增长点。随着全民健身国家重要发展战略的实施,包括健身在内的体育产业在我国GDP中所占位置将越来越重要,有关方面预计,到2020年,我国体育消费总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体育市场潜力巨大,但目前体育产业仍然缺乏创意,也缺少具有高价值的品牌。此外,体育产业规模小、消费水平低。2018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1%,而美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3%。我国拥有13亿人口,但人均体育消费只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1/10。青岛市已初步形成以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体育用品制造等为主要内容的体育产业体系,但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在国内也落后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应培育体育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支持体育健身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鼓励、引导和帮扶力度,创新政府购买体育服务方式,支持和促进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发展,不断提高监管服务水平。针对体育健身乱象问题,采取联合执法检查、聘请第三方抽查、加大对违规经营主体的处罚力度、落实俱乐部监管、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强高危行业管理力度,规范体育市场秩序。促进体育和其它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培育集健身、休闲、旅游、餐饮于一体的体育消费产业链,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建筑、经贸等跨界融合发展,推动体育产业做大做强。
第四,大力发展“体育+”,加强体育与教育、医疗健康部门合作,推进全民健身体育发展。继续深入推进“体教融合”。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加快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有效整合体育、教育资源,促进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体医融合”。学习借鉴常州市经验,高度重视“体医融合”,积极探索,加强体育与健康、医疗等部门合作,将体育运动与医疗健康有机整合,建设运动健康城市。建立完善体医结合模式,搭建融合平台,建设专业医院、运动与健康促进中心、健康服务中心、社区运动健康指导门诊等。探索构建以医院为龙头、运动健康促进中心参与、基层医疗机构为主体的服务网络。建设“体医融合”示范社区,为慢病患者提供“医药处方”和“运动处方”,推动“体医融合”覆盖到基层、延伸到群众身边。打造集运动、康体等功能于一体的体育旅游示范区。拓展融合内涵,构建慢病管理与运动干预相结合的长效慢病防控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开展运动处方培训和推广。积极与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运动健康智库,推动运动健康纳入高校学科体系,培养专业人才,配足配强运动伤害急救专业人员。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增加医保支出。鼓励成立运动康复保健相关协会,加强医体融合和运动康复研究,发动医疗卫生、体育运动,以及相关健康领域的专业人士共同探讨医体融合模式促进国民健康的工作策略。支持有影响力的指导员成立“名师工作室”,引导群众参与科学健身,减少运动伤害,并使运动伤害得到及时救治、良好康复。拓宽康复渠道,建立健全制度、明确资质和准入门槛,鼓励支持民营机构提供相关服务,让“体医融合”成为促进全民体育健身安全的重要保障。
第五,推动时尚体育加快发展,推动时尚名城建设。设立“时尚体育节”,孵化时尚运动新地标,推动时尚运动普及与推广。足球、滑雪、越野、航海、登山、攀岩等各种户外、极限运动项目以及音乐会、嘉年华等,对国内外的消费者都会产生较强的目的地吸引力。此外,应积极拓展扶持适合中老年人的时尚体育项目。近年来, “轻运动”在很多国家已成为老年人的时尚运动,在我国也开展得很普遍,一些项目的历史也很悠久。老年人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快走、慢跑、做健身操、游泳、骑自行车、爬山、跳交谊舞、打保龄球等温和运动形式,可以防治骨质疏松、血脂异常和增强心肺功能等,促进身体健康,因此,应在政策、资金、平台提供、活动组织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未来时尚运动不限于年轻人,家庭将成为消费主体,并具有很强的消费能力。随着消费升级和结构变化,要不断拓展适应不同群体的时尚体育项目,做优做强具有本地特色的项目,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时尚体育产业发展,以市场化的理念,大力发展各类专业时尚体育基地、中心、产业园区、嘉年华和小镇,做大时尚体育规模。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和住宿旅游等接待条件,丰富各类运动场地,举办丰富多彩的赛事活动,着力打造时尚运动新地标和打卡地,为城市乡村增添时尚元素,培养时尚的生活方式。
(作者单位: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Qingdao Party School of CPC , Qingdao Administrative College.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德路18号 邮政编码:26607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