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校工作 > 理论研究
在疫情大考中不断提升社区应急管理能力
发布日期:2020-03-30

  文章来源:《青岛日报》2020年3月30日    作者:孙 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关键防线,要推动防控资源和力量下沉,把社区这道防线守严守牢。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地方党委政府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在这场战役中我们经受住了考验,也暴露出社区应急管理中仍然存在不少短板。完善社区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青岛市社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主要做法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青岛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调度,把加强社区疫情防控摆在突出位置,严防疫情输入,严控疫情扩散,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救治这场硬仗。全市城乡社区立即进入战斗状态,全面落实联防联控各项措施,构筑起社区疫情防控的严密防线。

  发挥社区党组织作用,筑牢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线”。全市共动员35.7万名社区(村)党员、5.9万名专兼职网格员,与3.4万名下沉一线的党员干部密切配合、分工合作,按照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社区防控工作专题会议等部署要求,确保上级工作安排在基层迅速有效贯彻落实。

  发挥社区自治作用,织密社区管理网格。调配镇街和村社网格员、协管员、基层医务人员等成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城乡社区防控小组,对全市2.9万个城乡社区网格实施群防群控、联防联控,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防控体系基本形成。

  依托法治方式,规范推进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统筹做好社区防控点设置、人员进出登记、外来人口排查、车辆管控、口罩测温计配备、消杀消毒、口罩回收等工作,强化源头防控。依法调解涉疫情纠纷,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保障社区正常秩序。

  突出社区人文关怀,彰显城市温度。对社区困难群体采取助医、助餐、上门服务等措施帮扶救助,成立了114人组成的心理援助专家队伍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全市近3万名志愿者和70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依法有序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

  运用平台思维,找准穴位解决问题。充分利用青岛“城市大脑”功能,发挥大数据平台优势,集聚数字资源,实现社区精准排摸底数、精准研判疫情,精准发布权威信息,确保疫情防控和服务群众“两手抓、两不误”。

  二、青岛市社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社区是城乡居民的家园,是社会治理的重心所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必须针对暴露出的问题认真反思,找到症结所在,及时对症下药。有效发挥社区在疫情防控中的前沿关口和重要堡垒作用,亟待破解四个方面问题。

  人力物力储备不足。社区工作者承担着排查、统计、宣传、汇报、防治、体温监测、场所消毒、邻里协调等大量工作,但人员力量明显不足。很多社区应急防护物资储备不足,口罩、酒精、防护服、护目镜配给不到位,影响了社区防疫工作。

  社区工作人员治理能力不足。缺乏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培训,应急反应行动迟缓,缺乏同媒体打交道经验,宣传沟通能力不足。

  制度建设和落实能力不足。社区层面应急预案缺乏结合本地实际的细则,机动性、灵活性不够,更新调整不及时,缺乏应对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演练。

  治理方式方法不足。在疫情防控中,有的社区搞“一刀切”,用“封字诀”,有的社区防控摸排工作不深入、不扎实、责任落实不到位。个别社区工作人员在疫情防控中存在不担当、不作为问题。

  三、在疫情大考中不断提升社区应急管理能力

  公共危机往往是危中有机。在人类社会已进入高度风险社会这一时代背景下,在反思和总结这次疫情防控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应尽快构建完善社区公共危机管理体制机制,提升社区应急管理能力。

  加强社区治理体制建设:完善社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一是坚持“精兵强将攻山头”,发挥好党建引领作用,成立以社区党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的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指挥小组。进一步落实党员双报到制度,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党员到所在社区党支部报到,参与和配合基层防控工作。二是完善社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体制,成立社区应急管理指挥小组,将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驻区单位以及社会组织等负责人纳入其中,明确各方在危机应对中的任务职责。通畅社区与上级部门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渠道,确保能够第一时间获得上级指导和支持。三是未雨绸缪做好社区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工作,如社区应急工具、防护装备、检测仪器等应急物资的储备和盘点、清理、补给,提高应急处置保障能力。

  加强社区治理平台建设:优化社区治理信息平台和网格化管理。一是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通过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和物联网等所反馈的数据,提高突发公共事件防控的精准性和前瞻性。二是优化社区网格化防控体系,完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格局,加强网格化管理。依托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智慧社区APP等信息化手段,畅通信息化联络渠道,对社区网格实施精细化、动态化、全方位管理。三是确保各级政府搭建的数字化防控平台与街道(乡镇)、社区(村)各网格互联互通,以便政府部门全面及时了解事态发展并作出科学决策,真正实现“一网通”“一网清”“一网尽”,避免出现信息孤岛。

  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建设社区社会治理共同体。一是提高动员能力,确保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动员各方力量,开展联防联控和群防群治。根据公共危机的性质和规模,迅速梳理出应急管理工作的各项任务,确定好政府联络、后勤保障、信息收集、社区宣传以及志愿者动员等工作,明确各项任务的具体负责人。二是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支持广大社工、义工和志愿者开展心理疏导、情绪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务。三是发挥居民在应急管理中的关键作用。社区组织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其自治能力越强越好。应引导居民主动关注社区的应急管理工作,在日常生活中配合社区、物业做好应急准备和应急设施维护,自觉消除安全隐患。

  加强社区治理生态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一是加强舆论引导工作,管控好负面舆情。统筹网上网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准确、及时、得当地发布权威信息,加强政策措施宣传解读。强化舆情管控,防止出现利用舆情挑唆基层群众、增加恐慌心理、诋毁政府公信力等问题。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精神文明教育,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提高文明素质。从儿童抓起,加强国民应急知识教育,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和自我防护能力。三是利用各种途径培育应急文化,使其融入社区居民日常生活工作,提高应急管理意识和能力。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

  加强社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干部和工作人员治理能力。一是提高基层党员干部应对公共危机的专业素养。通过组织定期培训,让社区工作人员能够做到临危不乱、组织有序,防止事态升级、蔓延和扩大,做到局面稳控、矛盾消除、事情解决、损失降到最小。二是强化依法应急管理意识。社区工作人员要熟悉危机应对工作需遵循的相关政策法规,避免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出现违反政策法规、侵犯居民权利等问题。三是将具有应急管理能力的党员干部充实到社区。公共危机尤其是疫情危机,往往涉及高度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建议为每个社区配备专门的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发挥其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监测和处置应对作用。

  加强社区民生建设:保障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民生底线。一是保障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民生物资供应。在社区设立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的物资供应点,发挥好快递公司、外卖平台在物资供应链中的作用,确保生活必需品的供应。二是重视对弱势群体的特殊关怀。建立针对疑难杂症患者、精神病患者、老年人、残障人、卧病在床人员、儿童和妇女等弱势群体的特殊照护和关怀工作机制。发挥社会保障制度“定心丸”和“稳定器”作用。出现突发公共事件时,对社区低收入群体增发临时救助金,对就业中断、收入中断、社会保险关系中断等问题及时出台精准的帮扶解决政策。对社区一线工作人员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导致的伤残及时认定并给予相应待遇。

  


(作者单位:青岛市情研究中心)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

手机触屏版
   
微信公众号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Qingdao Party School of CPC , Qingdao Administrative College.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德路18号 邮政编码:266071

鲁公网安备 37020202000314号  鲁ICP备05026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