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青岛日报》2020年1月17日 作者:朱艳鑫
民营科技型小微企业是极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群体,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力量。民营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对于我市打好打赢15个攻势、塑造青岛新的独特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市营商环境的改善和流程再造的推进,科技型小微企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这类企业在发展中遭遇不同的困难,亟需加强政务资源要素深度融合与开放协同,以精准服务强化政务资源供给与企业需求的匹配来推动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
一、科技型小微企业面临的新问题
我市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很多小微企业凭借市场敏锐性和科技前沿性,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成为了新业态、新经济的引领者,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动力。但通过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调研发现,科技型小微企业在发展中还面临着一些新困难:
业务领域交叉,获取支持难。众多科技型小微企业属于交叉行业领域创新,其业务模式往往是跨科技、财务、金融等领域的新型融合模式,这样的新模式对应的是政府的跨部门管理,涉及科技、财政、工信、民营企业发展、银行、金融管理和发改等众多部门。这些部门与科技型小微企业既有相关性又没有完全相关性,故企业无法对接相应的部门,在申报国家级支持政策时往往由于政府部门的职能分割而无从申报。政务服务与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需求的不匹配,令部分有技术、有产品,代表新经济发展趋势的科技型小微企业遭遇成长中的尴尬与烦恼。
身处弱势地位,拓展市场难。在市场拓展中,民营科技型小微企业影响力小,容易遭遇偏见和不信任,存在“玻璃门”效应。尤其是部分科技型小微企业的业务既涉及民营企业,又涉及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因为审批、管理等问题,与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合作存在障碍。如果没有政府的政策引导与支持,民营科技型小微企业与国企的合作业务就无法顺利开展,其新技术、新模式的优势和作用也无法更好地发挥出来。部分拥有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因其民营企业的身份出现市场拓展难,丧失其高成长性。
资源制约严重,持续创新难。科技型小微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高度的不确定性和强烈的资源约束。高度动态、不确定性的发展环境需要持续的创新投入,后续的市场拓展需要研发的跟进。但由于企业实力弱、影响力小、资金和人才缺乏,制约研发的进度,先前的技术创新范式因资源匮乏而无法延续。尤其是拥有基础性创新应用核心技术的企业,在人才和技术等方面,急需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
二、加强政务服务精准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同行业领域的融合逐渐增多,由此催生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民营小微企业也日益增多。能否在其初创和起步期给予精准到位的支持,往往会关系到这些企业能否抢抓市场先机发展壮大。因此在我市正全力开展流程再造的背景下,建议既重视纵向流程的改进,也注重横向流程的优化,加强政务资源要素深度融合与开放协同,推动政务供给与企业需求进一步匹配,助力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
畅通跨部门协调机制。升级完善协调制度规范,整合协调组织和职能,以更好实现协调目标。发挥全市培育发展市场主体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作用,运用交叉矩阵式管理,解决部门不够协调、上下不够联动等合作不畅问题。优化跨部门合作激励机制,解决合作意愿不强问题。完善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解决部门间信息不对称问题。运用整体和系统思维,努力打破各类“信息孤岛”,实现信息按需、契约、有序、安全式开放,形成闭合的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让各类创新要素集聚耦合、裂变反应。以信息的应用属性为依据,以为用户带来最高价值为目标,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政务和用户资源内容的复用性,改善信息输出效果,进而提升面向企业的服务能力和响应速度。发挥好相关的协会商会在新经济中的治理作用,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在第一时间了解企业痛点。充分发挥协会商会牵线搭桥、内引外联的作用,及时反映科技型小微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遇到的各类困难和问题,积极组织科技型小微企业参加各种推广性展示活动,开拓视野,获得更多发展机遇。
建立政策动态调整机制。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对政府服务和监管也提出了新要求。建议对面向企业的政务服务资源进行全面梳理,按照全面履行职能的标准,扩大各类服务信息资源的覆盖面,提高资源内容供给质量,提升对资源的管理水平。建立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增强政策的及时性和可操作性,加强政策与企业需求有机耦合,对新问题新需求及时回应。对过时、陈旧及长期不用的政策进行废除或及时更新,对不完善的政策及时补全。对查阅程序复杂和申请程序繁琐的政策,进行程序简化和便利化。提高政策引导效应,建立政策效率的评估制度,及时完善政策。与企业进行深层次互动,依靠市场机制,不断提高政策适用性。在政策制定和评估时邀请科技型小微企业代表参加,提高政策落实效果。让民营科技型小微企业找政策有目标、有路径、有指引,真正把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传递到企业。
形成政策工具组合运用机制。注重不同政策工具的搭配,从资源供给和市场培育双向支持,形成政策“组合拳”。资源供给方面,对资源进行动态再分配,进一步加大对民营科技型小微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在科研经费、市场准入、审批许可、招投标等方面消除偏见、一视同仁,排除各种隐形壁垒,打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完善科技型小微企业增信担保体系,大力优化企业投融资环境。建立有效的小微企业增信机制,完善信用担保风险控制、风险补偿机制,帮助科技型小微企业拿到贷款,并能享受到较低的利息优惠。促进交流,帮助科技型小微企业建立尽可能广泛的联系,协助地方大学和实验室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持。市场培育方面,通过税收优惠、购买补贴和规范引导等多种方式推动终端用户持续性参与。利用创新导向的政府采购,帮助科技型小微企业通过创新“死亡谷”,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用得上、用得好的政务服务。
(作者单位:青岛市情研究中心)
|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Qingdao Party School of CPC , Qingdao Administrative College.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德路18号 邮政编码:26607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