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校工作 > 理论研究
深化拓展“莱西经验” 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样板
发布日期:2019-09-24

  文章来源:《青岛日报》2019年9月20日    作者:于忠珍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莱西经验”和山东乡村振兴。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指出,发端于莱西的村级组织建设,在全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希望山东增强进取意识,勇探新路;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要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中共青岛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深化拓展“莱西经验”,按照抓镇促村的工作思路,全面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以组织融合推进行政村规模调整优化试点。当前,深入研究“莱西经验”的时代价值,继承和发扬“莱西会议”精神,进一步完善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对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莱西经验”的时代价值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村民自治以后,农村集体功能弱化,党支部组织凝聚群众的功能弱化,村级组织失去凝聚力。农村基层工作面临诸多不适应,过去行政命令的办法已经行不通,部分地区村庄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出现了比较尖锐的矛盾,进而威胁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在当时的形势下,如何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如何开展基层党建工作,需要新的探索和突破。在这一背景下,莱西县(市)勇立改革潮头,从1985年开始,经过了五年的改革探索,形成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配套”经验(“莱西经验”):即以党支部为核心搞好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强化整体功能;以村民自治为基础搞好村级民主政治配套建设,启动内部活力;以集体经济为依托搞好社会化服务配套建设,增强村级组织的凝聚力,找到了一条适应农村发展需要且具有普遍意义的基层组织建设新路子,形成了以党支部为领导核心,村委会、群团组织以及合作服务组织分工合作、协调运转的村级组织建设工作格局,增强了村级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党群干群关系得到了改善,社会矛盾和不安定因素得到及时化解,为农村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莱西经验”解决了包产到户后农村要不要党的领导、如何实行党的领导和怎样保障党的领导等一系列问题。今天,“莱西经验”对于解决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有助于引导我们进行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和思路创新,其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是“莱西经验”确立了党组织在农村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要继承发扬“莱西经验”,进一步完善巩固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农村社区治理中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把方向、谋大局、保稳定、促发展、强协调的能力和优势。

  二是“莱西经验”强调党支部通过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加强党组织的凝聚力。针对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继承发扬“莱西经验”,创新党对农村工作领导的方式方法,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和组织体系。

  三是“莱西经验”表明实现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党的领导是基层组织的主心骨,基层组织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推进乡村组织振兴,要继承和发扬“莱西经验”,持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抓班子、带队伍,进一步加强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提高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党支部书记引领发展“头雁”功能,积极吸引优秀人才回村任职;要强化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动员引导广大党员甘于奉献、埋头苦干,在改革发展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以乡村组织振兴推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

  四是“莱西经验”激励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不断探索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路子。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农业人口减少,农业呈规模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农民公民意识增强,等等。这些变化对基层党组织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基层治理再次面临转型。要继承发扬“莱西经验”,回应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诉求,探索一条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农村基层工作新路子。

  二、深化拓展“莱西经验”,以组织振兴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进入新时代,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莱西市不断深化和创新“莱西经验”,不断创新以基层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努力打造组织振兴的“莱西样板”,高标准打造乡村振兴的“莱西样板”,对其它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强化组织体系建设,提升党组织的组织力。积极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一是按照“一核引领、三化共融”(即强化党组织引领,坚持标准化建设、区域化覆盖、全程化服务融合)的工作思路,高标准推进农村社区党委建设,设置党建、便民服务、基层治理、产业发展工作站,建立社区党委领导的区域党建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党建工作资源,强化社区工作合力,形成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引领区域治理和发展。二是在以地域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采取条块结合、城乡统筹、区域融合的方式,打破地域限制,创新村庄+企业、社区、园区等3种党建新模式,按照强村带弱村、稳村联乱村和富村帮穷村的形式,设置“联村型”党组织,有效解决部分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强化农村与“两新”组织、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等新业态、新领域党组织融合共建力度,在全市设置“村庄+企业(农业市场、合作社)”型党组织,有效推动党组织的政策优势、组织优势与企业的信息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充分整合,推动各类资源共享。三是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各类服务组织大量涌现,本着有利于党组织发挥作用、便于党员参加活动、加快农业产业发展的原则,加大在各类经济和服务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力度,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通过上述探索创新,实现党的基层组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提升党组织的组织力。与此同时,加强基层战斗堡垒建设,按照“一统、5+5提升”工作思路,不断强化党组织统领,通过健全“党组织+经济组织、自治组织、人才队伍、文化组织、社区组织”等工作机制,推动经济指数、治理指数、人才指数、文明指数、城乡融合发展指数等五类乡村振兴指数提升。

  强化农村基层治理,提升党组织的政治力。加强基层党建,发挥基层党组织准确把握农村改革发展方向和大局的政治优势。一是建立规范化乡村治理体系,打造社区党委领导下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统筹区域内群团工作力量,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打通乡村治理的“神经末梢”。二是实行民主决策制度化,着力推动党务村务决策公开,积极吸收村民代表或村务监督委员会列席党支部会议,对重要工作,广泛征求党员干部群众意见。凡需决策事项由村党支部提出议题,经村“两委”会议初步讨论后,提交党员大会进行审议,根据审议情况经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决策过程和结果全部公开,决策程序由村务监督委员会进行全程监督。三是实行民主监督常态化。全面推行“三扩”“四上”“五把关”(公开内容扩大到村级所有组织、扩大到镇务、扩大到信息服务;上栏、上门、上会、上网;村监督组织把关、镇督查组织把关、市督查组织把关、社情民意把关、社会舆论把关)村务公开模式,以党内民主带动党外民主,不断提高村级管理民主水平。

  加强基层“头雁”队伍建设,提升支部书记带动力。村庄富不富,关键在党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是支部书记这个领头雁、领头羊的带动作用。面对新形势,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重点是培养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村党支部书记。通过实施“乡村振兴头雁工程”,着力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吸引优秀人才回乡任职。完善基层党组织书记的选拔、教育、管理、监督、激励机制,进一步改善队伍年龄结构、学历层次,打造好基层带头人队伍。建立农村党组织书记基本信息管理系统,健全农村党支部书记届中调整考察备案制度,建立健全市镇两级联审机制,扎实推进村“两委”成员“二次体检”,提高村党支部书记战斗力。强化党员队伍建设,引导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锻造干事创业过硬队伍。

  强化机制创新,提升党组织经济发展力。提高基层党组织对于农民的凝聚力,必须增强党组织带领村庄和农民致富的发展力。一是创新发展路径。创新“党组织+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土地运营模式,整合农村土地资源,通过镇级平台公司有效对接市场,利用市场化的手段吸引资本、人才、技术下乡,提升农业发展规模化水平,增强镇村造血能力,实现多方共赢。二是创新农村区域化党建工作,坚持以组织建设为引领,着力打造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要素集聚、体制机制灵活的特色小镇。创新田园综合体党建新模式,打破地域限制,把分散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类服务组织的党组织联结为紧密的党建共同体,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整合盘活区域发展资源,以党建工作创新推动相关产业的集群发展和规模化发展,助乡村产业振兴。三是建立融合化经济发展体系。发挥社区党委组织优势,按照社区和产业园区“两区共建”思路,统筹考虑所辖村庄的区位和产业特点,推动社区与产业园区建设同步规划、一体发展。扎实做好抓党建促产业发展、促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把群众组织起来,深度融入市场,推动土地整合利用、产业融合发展,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农村经济质量提档升级。搭建村企沟通平台,建立社区党支部成员联系区域内企业制度,定期开展走访,协助解决企业困难,营造安商、富商的发展环境。鼓励推动工商资本和优质资源下乡,实现要素合理流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四是强化发展支撑。开展“强基固本村村行”和“乡村振兴村村行”活动,选派机关干部,进镇入村开展工作,深入村庄企业走访解决问题,推动乡村振兴。统筹乡村振兴工作队、第一书记等人才资源,下沉基层一线抓党建、补短板、促发展,推动各类人才向基层流动、在基层成才。

  


(作者单位: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

手机触屏版
   
微信公众号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Qingdao Party School of CPC , Qingdao Administrative College.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德路18号 邮政编码:266071

鲁公网安备 37020202000314号  鲁ICP备05026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