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校工作 > 理论研究
聚力“双招双引” 打造高质量发展引擎
发布日期:2019-06-12

  文章来源:《青岛日报》2019年6月9日    作者:倪庆东


    招商引资是推动区域经济快速转型升级和形成新兴产业集聚的现实要求,招才引智则是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随着人才资本作为“第二资本”的地位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由单纯重视货币资本向货币资本与人才资本并举的方向转变,因此,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青岛市深入推进“双招双引”攻势,将“双招双引”作为开放发展的核心工作、整合全球优质要素资源的重要手段,将为高质量发展取得有效进展注入动力。同时,高质量发展阶段,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要适应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要求,形成与质量提升相匹配的市场环境、技术环境和人才资源;形成提升投资效率、市场效率和经济运行效率的体制机制;形成顺应经济发展动力的变化调整,促成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的制度保障。这迫切要求我们结合自身特点,推进“双招双引”思路的转型,破解以往缺乏科学统筹、招商重点不突出、产业发展不集聚、主导产业不清晰、资源分散化等问题。

  中共青岛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学深圳、赶深圳”。深圳发展的根本经验千条万条,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认识市场、尊重市场、利用市场,始终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不动摇、不停步。全国甚至全球的创新力量,都在向深圳聚集,关键就是深圳用市场的力量推动了资本与人才的互动。借鉴深圳经验,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进青岛“双招双引”转型,促进全球优质要素资源集聚,将为青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提供支撑。

  一、前瞻性谋划新兴产业,构建梯次现代产业体系

  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把握新兴产业发展趋势,与本土资源要素禀赋有效结合,前瞻性地谋划,是深圳等先进城市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深圳新兴产业崛起得益于前瞻性布局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机器人等4个未来产业,形成了“三个为主”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量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对GDP增长贡献率超过50%;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70%;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70%。为此,建议加强产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路径等问题的研究探索,深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的规划引领,围绕“956”产业体系,构建完善梯次现代产业体系。

  首先,加快培育壮大新兴未来产业。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等5个产业,促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渗透融合,大力推广生产智能改造、产品智能升级、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共享互联网工业生态。

  其次,围绕商贸服务、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机械设备、橡胶化工、现代农业等六大传统支柱产业的产业链关键环节,制订招商引资鼓励目录。引进各类总部项目、突出细分产业招商方向、重点推动高端技术招商、合作开发和科学设立引进项目库等。

  第三,围绕现代海洋、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汽车制造、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旅游、商务服务、健康养老等9大优势特色产业,以智能化、集群化为方向,加快产业链延伸、创新链突破。

  二、统筹产业布局,推进区域联动、错位发展

  产业布局的全域统筹,推动区域内产业错位发展和联动,避免产业雷同和同质化竞争,是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区域发展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以深圳新兴产业布局为例,深圳发挥各区比较优势,按照“区域互补、各具特色”的原则,以打造产业链协同发展、服务功能明显、规模优势突出的特色产业集群为目标,布局建设一批重点产业基地和园区。其中罗湖区立足增强东进战略基地和平台功能,加快推进互联网产业基地建设,规划建设大梧桐新兴产业带;盐田区以文化创意和电子商务为主导,加快国家电商广告产业试点基地和盐田国际创意港产业基地建设;龙岗区以国际大学园等创新要素聚集区为引擎,着力布局信息通信、节能环保产业;坪山区以生物和新能源汽车为着力点,加快推进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新能源产业基地建设;大鹏新区聚焦生物育种、生命信息和海洋生物等特色产业,重点推进坝光国际生物谷建设,打造全球知名的生物产业集聚基地。

  要借鉴深圳经验,积极发挥市级统筹协调作用,明确区域产业定位,将《规划纲要》确定的产业定位、重点事项、重大项目等细化成具体任务、具体时点,进行责任分解,推进产业布局全市一盘棋。同时,强化对新增土地的统筹,支持和引导存量用地转型升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要统一产业准入条件和标准,产业准入全市“一把尺”,促进产业集聚、区域联动和错位发展。

  三、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特点和逻辑,向产业链“双招双引”转型

  深圳新兴产业发展最具竞争力的当属其拥有的完整产业链,如人工智能产业,深圳既有研发优势又有制造业优势,研究成果和设计的产品可以在一个小时车程内很快找到所有零部件。建议我市立足产业需求,以产业链分析为基础,寻找和弥补产业链的薄弱环节,确定目标企业,打造产业集群,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招商。

  首先,对区域发展进行产业链专业设计。找准区域重点发展的产业链方向并引进相关产业链中具有核心地位的龙头企业,并以之为基础进行辐射与延伸。针对区域的产业基础及资源特点,对产业链进行优化,针对现有产业链条的缺失环节,从纵向产业链的角度进行招商,实现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打造产业集群。

  其次,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创新链与产业链两张皮问题,一直是困扰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对接和深入融合,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比如,深圳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实现6个90%,即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我们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攻关组织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培育一批全球并跑型领跑型的龙头企业;在细分市场领域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隐形冠军”企业。

  第三,推进人才链与产业链对接。深圳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实施“孔雀计划”,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并依托深圳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设立深圳技术大学,对接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需求,培养高水平工程师、设计师等极具工匠特色应用技术领域的顶尖专门人才。建议我市按照围绕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实施领军型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培育计划,组建青岛应用技术大学,强化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链融合,探索“前校后院”“校院合一”“双元制”等产教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推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专业化

  深圳借鉴香港贸发局和香港投资推广署的运作模式,专门成立深圳投资推广署,按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分工,聚焦特定目标地域和群体,开展“政策说明会”“恳谈会”等多种形式,探索建立专业化、高端化招商模式。实施“以技引技”,加大对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类项目、核心基础技术项目及相关科研机构和团队引进,探索邀请知名科学家作为深圳市投资推广顾问,加强科技创新城市形象全球推广等。建立投资推广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创新投资统计工作方式方法,逐步建立科学反映投资推广工作数量、质量及社会贡献度的统计指标体系。

  要借鉴深圳经验,推进我市“双招双引”专业化。首先,要以公司化、市场化方式引进产业项目和高端人才。根据我市产业集群确定的产业链实施精准“双招双引”,招商部门对专业化公司进行资格认定和招商委托,使“双招双引”成为一种市场化行为。

  其次,鼓励猎头机构精准引才,打通产业引才通道。鼓励人力资源产业园通过租金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知名猎头机构入驻。依托人力资源产业园对接欧美同学会、海外引才引智工作站、海外工商中心,通过猎头引才等方式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鼓励猎头机构面向产业龙头企业提供精准化产业人才服务,对成功引才的猎头机构给予引才奖励,帮助企业打通引才通道。

  第三,创新产业人才项目评价模式。紧缺人才项目引进评价,建议更加注重产值、利润和对产业链的拉动作用等经济效益以及吸纳就业、税收等社会效益。强化市场导向的人才激励机制,将人才项目发展实绩与人才项目后续资助绑定,打破“一评定终身”的人才项目评价模式。

  五、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是凭借减税让利,通过拼资源、拼政策换得了外商投资的青睐;今后,我们更需拼服务、拼信用、拼环境,做到法律上平等、政策上一致、服务上优化,从而营造持久的吸引力。世界银行报告表明,良好的营商环境会使投资率增长0.3%,GDP增长率增加0.36%。深圳良好的市场化环境是其保持发展活力的重要保障。尊重企业、尊重企业家的理念,贯穿深圳发展实践。为优化政务服务,深圳率先推出40余项“秒批”、300项“不见面审批”,实施建设投资项目审批“深圳90”、商事登记“三十证合一”等。对照世界银行指标评价体系,出台“营商环境改革20条”等。同时,深圳把为企业发展提供法治化保障作为营商环境建设重要抓手,为知识产权保护的建章立规,提出到2020年,率先在全国建立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对青岛而言,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需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务环境。进一步精简和下放一批审批事项,实现审批事项数量最少;深入推进“一次办好”改革,全面推行“一窗受理”和“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实现审批速度提升。

  其次,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尊重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弘扬企业家精神,维护企业和企业家权益。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军民融合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打造公平竞争环境。

  


(作者单位:青岛市情研究中心)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

手机触屏版
   
微信公众号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Qingdao Party School of CPC , Qingdao Administrative College.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德路18号 邮政编码:266071

鲁公网安备 37020202000314号  鲁ICP备05026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