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校工作 > 理论研究
对标深圳找差距 发挥优势促发展
发布日期:2019-05-05

  文章来源:《青岛日报》2019年4月24日    作者:金 花

  

  当前,“学深圳、赶深圳”在青岛已蔚然成风。特别是青岛市党政考察团从深圳归来后,“放大坐标找不足,提高标准找差距”的行动意识越发强劲,提高青岛城市国际地位、城市品质及影响力的动力越来越足。通过考察、对比和研究,青岛与深圳相比,确实存在太多的不足或问题,这不仅表现在经济总量规模、科技创新能力、城市发展活力、民营经济动力等方面,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同时也要看到,青岛也有自身的特色和比较优势,这为我们“学深圳、赶深圳”、为缩小与深圳的差距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其实,青岛与深圳有许多类似之处,都是沿海城市,都起步于渔村,都处于我国改革开放前沿地带,取得的开放佳绩与国家开放政策息息相关,也都获得过一些共同的荣誉,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佳商业城市、中国百强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等等。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同,如城市发展定位不同、区位比较优势不同、城市发展水平不同等等。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座充满魅力、活力、动力和创新力的创新型国际化城市,“深圳速度”“深圳效率”“深圳奇迹”感召着创新发展道路上的每一座城市、每一名创业者。而青岛在改革开放40年也取得了巨大成绩的同时,深感“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近”的压力,而且自身问题逐渐暴露,面临难题日益发酵,不破题难以形成新动力,不改革难以释放新活力。通过“学深圳、赶深圳”,青岛发起了一场超越自我的赛跑,为青岛这座城市增添了强劲的发展动力。我们要通过对标先进找差距,同时发挥优势促发展,寻找破题路径。

  一、青岛的比较优势在哪里

  首先,周边国际发展环境优势。从周边经济发展战略看,青岛和深圳两市有着重大的不同,且青岛优势比较突出。一是周边相邻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实力不同。青岛隔海与日韩两个发达国家相望,而深圳则南隔深圳河与香港相连,与澳门相望。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日韩两国在经济总量、产业体系以及管理模式等方面都优于港澳两地,而港澳经济发展更注重特色。从日韩两国产业体系发展水平看,在某些领域如高精度机床、机器人、身份证技术、打印机等处于世界前沿。若青岛与日韩两国在技术创新引进、产业结构与体系对接等方面,吸纳其长处加快发展,青岛的发展机遇较大。同时,中日韩经贸合作的深度合作发展,也会支撑青岛经济实现飞跃。二是国家开放战略助推青岛开放发展。青岛和深圳都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一直以来都承接国家开放战略重大使命。从未来国家开放战略角度看,国际开放战略布局上势必面向日韩,特别是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正在积极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是我国正在推动的经济体量最大、占我外贸比重最高的自由贸易区谈判之一。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提速基础已具备,且将在RCEP已取得的成果基础上探讨通过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进一步提高贸易投资自由化水平,这为青岛加快开放步伐、提升开放层次带来重大机遇。三是外交机构优势突出,助力青岛更高层次开放发展。领事馆是一国驻在他国某个城市的领事代表机关的总称,根据《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领事馆负责所辖地区,且同时接受外交部门和所在国大使馆的双重领导。关于领事馆设立,及设立哪一级别的领事馆,主要看侨民和领事业务的多少以及所在地区的重要性,并依照对等原则进行。目前,青岛有韩国、日本和泰国三国领事馆,其中韩国设立的是总领事馆。深圳目前没有一个国家领事馆。这为青岛面向世界,有针对性地发展经济提供重大便利。

  其次,农产品国际供给能力优势。在农业方面,青岛与深圳有较大的不同,深圳是全国首个无农业城市,而青岛在农业方面还具有较强的优势。青岛的农业优势在平度市和莱西市。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农产品的国际供给能力强,且有一批“隐形冠军”农业企业。从总量看,目前,平度市已培育青岛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2家,数量占青岛市的27%。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82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9家,农产品加工业年产值位列全国同类县市前列,出口产品遍及8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约7亿美元,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0%。如平度市南村镇的永芳源公司是一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年出口创汇1亿美元,特别是其泡菜出口占到整个全国出口量的约七分之一。平度市泡菜出口量占全国的60%以上;胶州市是全国最大的干制辣椒加工交易集散地,具有自营进出口权的辣椒加工企业72家,规模较大的省级龙头企业6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25家。据中国蔬菜流通协会披露,中国辣椒出口约占世界份额的40—50%,胶州加工出口的辣椒产品总量约占全国的70%,分别占全国出口到韩国、日本、欧洲、美国、东南亚辣椒产品总量的90%、70%、80—90%、40%和70%;莱西市店埠镇中菜凤鸣蔬菜合作社每年超过500集装箱10万余吨蔬菜、2万余吨水果运往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加拿大和迪拜等国家和地区;还有,国际兔肉消费总量的1/3来自中国,而康大肉兔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量的60—70%,青岛九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肉鸡占日本进口总量的20%等等,这就是青岛农业的国际供给能力,这也是青岛农业国际化发展的绝对优势。

  第三,城市品牌优势突出。青岛与深圳的城市发展思路、路径以及战略等方面有诸多不同,这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规模、产业结构比例、城市居民消费结构以及企业创新动力,而且还体现在发展体制机制、城市文明建设和城市发展定位等。在城市品牌的建设上,青岛有着鲜明、突出的比较优势。青岛以“品牌城市”“品牌之都”著称,在青岛城市发展的百年历史上,城市和品牌共生共荣、相映生辉,品牌就像青岛城市的血液一样,为青岛城市发展输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伴随着青岛率先在全国闯出了一条“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经济——品牌城市”的特色发展道路。目前,青岛拥有海尔、青啤两个世界品牌,68个中国名牌,644个山东名牌,各类品牌数量稳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特别是,青岛的品牌建设中,形成了一批带有“青岛+”的城市特色品牌,如青岛啤酒、崂山茶、胶州大白菜、马家沟芹菜、大泽山葡萄等。在青岛,随时都能感受品牌力量,这里诞生的品牌,已经影响了中国,正在影响世界。另外,青岛还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如世界第一次使用火药的海战(即宋金唐岛之战,被英国收录为《影响人类最重大的100次战役》);世界第一条海运河(即元朝开凿的胶莱运河,也是世界上第一条沟通不同海域、用于海运的运河);世界最长跨海大桥(即胶州湾大桥);亚洲最大的人造堤坝平原水库(棘洪滩水库);亚洲第一个海洋馆(即青岛水族馆),以及中国第一条公路、第一个万吨船坞、第一个有汽车的城市、第一个汽车站等等,都在展示着青岛城市品牌的风韵。

  二、发挥比较优势,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

  诚然,青岛与深圳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青岛未来发展的比较优势。周边国际发展环境优势、农产品国际供给能力优势以及城市特色品牌优势等,仅是青岛众多比较优势中的一部分。比较是为了更好地发展,通过“学深圳、赶深圳”,对比差距,青岛能够比出士气、比出斗志、比出激情,从而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为把青岛建设成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贡献力量。

  在开放方面:更加突出城市国际化。一是深入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倡议不仅为全球建立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而且为促进国内各城市开放发展、经贸合作提供了重要支撑。青岛快速发展的钥匙就是进一步打造对外面向东北亚,联通日韩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而成为带动中国北方、面向世界开放、整合全球资源要素的新高地。二是积极对接国际性组织,积极关注国际盛会,适时承办全球性、国际性大会,开辟青岛通向世界的发展之路,构建世界性的朋友圈。三是按照国际城市基本标准规划建设城市,遵循可对比、可实施、可操作的原则,突出青岛城市的风格、特色、特质,展现“世界只有一个青岛”且不可复制的城市特色。同时,优化修整城市区域间建设格局的差异性,避免城市差异化突显;对城市大型交通基础设施遵循枢纽型、辐射型、网络状原则,切忌贪高贪多贪大,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通行效率以及科学布局。四是加大对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如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音乐馆等规划与建设,提升城市文化的融合度,增进与世界交流的渠道。在文化层面把青岛打造成世界上最具亲和力、融合度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在现代方面,更加突出城市智能化。加快推进城市平台功能体系建设,促进青岛城市智慧化发展。

  一是枢纽型核心功能平台建设。如信息类、展示类、交易类等平台建设,既能促进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技术流等多要素的汇集,也会带动、促进区域性的金融业、贸易以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是辐射型功能平台建设。积极探索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提升产业层次,做强产业链;加快金融体制、创新体制等改革,助推产业创新、产能创新、动能创新;加快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民企国企快速、互惠发展。

  三是消除职能性壁垒,实现要素资源信息共享。针对“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烟囱林立、信息孤岛”等老大难问题找出突破口,切实做到信息无阻碍、以“信息跑”代替“群众跑”。在这方面,深圳的做法值得借鉴。2010年前后,深圳创造性提出“织网工程”,实现信息资源的动态管理、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提升服务效能和城市管理精细化程度。2013年深圳成功实现了全市信息统一采集、部门信息共享、集成联网运行。“织网工程”是深圳在破除“信息孤岛”、创新社会治理、改善公共服务、重塑政府流程等方面的顶层设计和试点,也是深圳顺应大数据时代发展趋势,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选择。青岛可积极借鉴这一做法,逐步消除“孤岛现象”,为智慧型城市建设奠定基础。

  在活力方面,更加突出城市创新性。对创新源、创新制度及创新人才要用创新思维理念进行保护,优化创新环境,激发创新动力。

  一是厚植创新优势。在我市创新优势领域如海洋科技研发与制造业、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等,必须给予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制度保障,排解一切影响因素,让创新优势充分展示其发展的潜能和动力。

  二是根植创新源。要想集聚更多的创新要素、根植更多的创新源,必须使创新源在青岛扎根,像丰田公司所在丰田市一样,形成创新的母体,才能有更好的创新成果产生。

  三是培植创新载体。积极培植全方位、多元化、全能式的综合平台,特别是能够与全球对接的国际性、前沿性、领军性的平台,既能突出创新的特色优势,又能体现创新的国际领先。同时,给予资金和制度的机制设计,像贵阳市造就大数据产业一样,形成政府、市场与企业融合支撑的统一体。

  四是高起点谋划创新人才的制度设计。一方面,建立国际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目前,日本学者提出“Л型人才”概念,是指具有两门专业专长又掌握管理知识的人。这样的人才,一是靠引进,二是靠培养,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我们要培养适合青岛、了解青岛发展的国际型“Л型”创新人才。另一方面,集聚国内外创新人才。青岛引进或集聚的创新人才应主要针对领军型创新人才(或团队)。这类创新型人才(或团队)能够在短期内提升青岛在国内外科技创新发展领域的知名度和对创新型国际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贡献率。第三,优化创新人才制度。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特别是在创新财政科技投入资助方式方面,应注重引导、风险补偿、奖励资助等制度改革。改变政策支持的着力点,对创新的推动效应会有显著的提高。如此,才能像深圳那样,形成“强磁场”的引才效应。

  在时尚方面,更加突出城市引领性。所谓时尚,是时与尚的结合体。所谓时,乃时间、时下,即在一个时间段内;尚,则有崇尚、高尚、高品位、领先的意思。城市时尚就是要做城市的引领者,体现城市的引领性。

  一是培育时尚产业及业态。青岛的时尚产业既有先进制造业的概念,也有传统手工业的技艺;既有现代审美的需求,也有传统文化的应用,是融合第二产业的制造、第三产业中的文化、体育、旅游、会展等一系列业态,富有创意性、生产性的新兴产业。一方面,应加大营商环境优化力度,以东方影都等核心企业为中心,形成时尚产业集群,形成时尚产业积聚区,打造时尚产业聚居业态,助推城市时尚产业发展。另一方面,科学打造、布局时尚产业业态,积极扶持、建设时尚特色街区,如欧洲风情园、咖啡长廊、酒吧街、啤酒夜市、音乐长廊、博物馆等,强化时尚产业对城市的支撑力度,提高青岛时尚城市的韵味。第三,打造国际时尚平台。依托青岛国际啤酒节、国际时装周、青岛国际音乐节等,提高青岛时尚城市的引领性。

  二是塑造时尚企业。青岛诞生了中国“整体实木家居”的第一品牌、拥有“服装制造板块的个性化定制领域”开拓者、孕育了“中国最有价值的家电品牌”,这些都是引领行业发展的时尚企业。此外,那些“隐形冠军”企业也是行业中的时尚企业。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认定“隐形冠军”企业57家,这些企业近3年细分产品市场占有率均位居全国前5位,充分显示了青岛时尚企业的风范。未来还应加倍培植此类时尚企业,为青岛城市发展提供时尚企业标杆。

  青岛应深度关注“隐形冠军”企业发展。一方面,积极聚焦中小微企业中“隐形冠军”企业发展的长远战略。在宏观战略层面,引导中小微企业向“隐形冠军”发展,明确把争当“隐形冠军”作为发展的主攻方向,把培养“隐形冠军”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微企业工作的重点。另一方面,打造“隐形冠军”企业梯度培育发展体系。科学遴选优质中小微企业,遵循发展规律,制订企业培育发展方案,推动中小微企业沿着“专精特新”、市“隐形冠军”企业、省“隐形冠军”企业、全国“小巨人”企业和世界级“隐形冠军”发展方向梯度推进。第三,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将政策扶持向“隐形冠军”企业(培育企业)倾斜,实施精准服务。同时,在人才要素方面,探索柔性引才机制,建立人才服务绿色通道,为高端人才提供住房、医疗、教育、技术成果转化等全方位服务平台。在资金方面,积极兑现各类财税扶持政策,同时,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参与“隐形冠军”企业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

手机触屏版
   
微信公众号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Qingdao Party School of CPC , Qingdao Administrative College.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德路18号 邮政编码:266071

鲁公网安备 37020202000314号  鲁ICP备05026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