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校工作 > 理论研究
积极探索新旧动能转换的有效路径
发布日期:2019-01-25

 

  文章来源:《青岛日报》2019年1月22日    作者:倪庆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无论是发展方式的转变,还是经济结构的优化,从本质上来讲,都是经济增长动力在转换,即经济发展动能由要素驱动走向创新驱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指出“创新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是我们能否过坎的关键”。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探索新旧动能转换的有效路径,从而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示范,成为有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从国内外新旧动能转换的经验来看,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对思想观念、生产方式、产业发展模式进行革命性变革,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有效路径。如被誉为“金融大爆炸”的英国金融改革创新,通过金融自由化和金融监管革命,有效激活行业竞争,推动了海运、咨询设计、科技等现代服务业的全面发展,从而带动生物医药、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不断崛起。美国硅谷作为新兴产业“超级独角兽”的重要诞生地,注重引领商业模式的创新,如通过工业互联网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在系统层面提高了生产交易效率,提升了整个工业的价值创造能力。从国内先进地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经验来看,不断转变产业发展理念,从简单机械地依赖产业政策转向主动顺应市场经济规律,创新政府管理服务模式;从偏好给予优惠政策转向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推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必由之路。具体而言:

  一是转变产业发展理念,提升主导产业集中度。主导产业过多将分散产业政策效果和产业集聚度,制约完整产业链的打造和产业升级。国内先进地区通过主导产业不断聚焦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比如广州汽车、电子和石化三大支柱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接近80%,武汉五大支柱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70%。南京成立主导产业优化升级推进办公室,大力推动主导产业体系再突出、再聚焦,由原来的“4+4+1”主导产业体系聚焦到引导主城区主导产业向“1个现代服务业+1个未来产业”方向聚焦,郊区主导产业向“1个先进制造业+1个现代服务业+1个未来产业”方向聚焦。因此,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随着传统动能的不断衰减,产业政策要不断聚焦聚力主导产业,推动主导产业不断优化升级,从而助推新旧动能快速转换。

  二是树立企业梯队集群理念,优化企业梯队结构。国内先进地区新兴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在抓大企业、大项目的同时重视扶持中小高科技企业,从而形成合理的企业梯度集群,是提升产业链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建议针对中小科技企业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实施针对性强的梯度培育发展计划,推动中小科技企业尽快做大做强;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辅导,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在新兴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中遴选具有较大规模优势和较强创新实力的企业予以重点支持,使其成为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力量。培育一批单项冠军、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企业。

  三是立足产业链创新,助推产业链升级。实施新兴未来产业“创新链+产业链”融合计划,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对接和深入融合。深圳采用了“官助民办”的方式,利用“民办非企”的公益性组织作为源头创新的组织实施主体,选择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针对性布局。如大疆创新的无人机是依托产业链创新的经典案例。大疆创新的核心专利是无人机的点驱电控和摄像头,深圳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和各领域内的创意工程师群体共同协作,协同创新最终生产出占全球市场份额66%的无人机。我们要借鉴先进地区经验,以协同创新为途径,完善产学研合作促进机制,鼓励企业与高校、大院大所共建创新平台和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工业强基工程,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与产业化率。

  四是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强化人才链与产业链协同。广东、浙江、上海等地围绕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与龙头企业共同组建了深圳技术大学、浙江工程师学院和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应用技术型高校,强化高端技术人才培养。我们要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做法,建议组建应用技术大学,主要面向和服务新兴产业,与龙头企业合作培养技术研发、工艺创新、工程实现等领域的工程师、设计师等高端应用技术型人才。实施产业教授制度,推动职业教育加快与产业链融合,推动产学融合从理念向制度落地,破解人才培养从知识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五是通过思想解放和观念创新凝聚共识,破解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瓶颈。形成多方合力推动新动能培育的营商环境,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有效路径之一。前沿领域新技术应用往往面临市场需求不足、应用政策缺乏等瓶颈问题,探索前沿技术商业化应用的新模式,可以加快前沿技术产业化的步伐。只有思想观念上具有高度共识,克服本位主义,方能合力打造出有利于创新的营商环境。因此,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需要以思想观念的创新为先导,对标先进地区,不断更新理念、创新思路,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最多跑一次”服务,加快流程再造。

  

 

(作者单位: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

手机触屏版
   
微信公众号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Qingdao Party School of CPC , Qingdao Administrative College.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德路18号 邮政编码:266071

鲁公网安备 37020202000314号  鲁ICP备05026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