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校工作 > 理论研究
努力建设营商环境新高地
发布日期:2018-09-10

  文章来源:《青岛日报》2018年8月26日       作者:金花

   

  全市重点工作会议强调,要切实增强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将其作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青岛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题中之义,举全市之力打好优化营商环境这场攻坚战。 针对我市营商环境存在的诸多问题,尽快挖除病灶,补齐短板,对于打造新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推动青岛率先走在前列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高认识

  营商环境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竞争力。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营商环境建设和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期间,对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希望、新要求、新目标。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山东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省委省政府召开了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作会议,省委书记刘家义明确提出,要使山东营商环境氛围更优化更浓郁,让重商亲商友商稳商在山东蔚然成风。青岛市委书记张江汀在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强调,要聚焦发展环境再发力,大力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努力推动青岛发展率先走在前列。青岛要率先发展,必须在营商环境上求突破。

  营商环境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一方面,通过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推进简政放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增强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另一方面,良好的投资营商环境可以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激活市场,带动人气,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因此,营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良好营商环境意义重大。当前,青岛市在积极实施国际城市战略,加快国际化进程,首要任务是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构筑与世界接轨的营商通道。

  二、解放思想

  营商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新引擎。建设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城市发展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提高青岛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营商环境主要包括六大软环境建设,即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生机勃发的体制环境、宽松有序的市场环境、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与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六个方面缺一不可。这需要政府在各层面、各领域、全方位的营造与建设。

  一是强化政府服务意识。营商环境是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直观展现,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营商环境已经成为竞争的重要内容,没有好的营商环境,就不会有好的发展机遇,更不会有好的发展结果。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营商环境的重要性和优化的必要性。

  二是强化政府服务职能。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是政府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政府应切实担当起责任主体的职责,充分发挥政策引领和实施的主导作用,在营商环境建设中扮演引导者、服务者和监管者的角色,真正做到“拿得起、放得下、管得清、做得实”。

  三是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对服务长板要强中更优,如进一步增强政策公开透明程度、办事规范化程度等。在优势中追求卓越,做大做强长板。对服务短板要补齐补漏。全面梳理营商环境的短处、短板,对企业、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实施革命性改革,签订任务书、制定时间表、做出路线图,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尽快补齐补好。对不可替代的优势,更要做实做稳。要围绕优势创新发展,探索优势中的特色、打造特色中的强势,形成城市发展的新亮点、新标识,使特色更特、强势更强,形成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三、确定目标

  打造优质化的营商环境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新动能。营商环境的标尺是企业获得感。良好的营商环境像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资本、引来项目、凝聚企业,是企业竞争与合作、开拓与发展的大平台。营造良好营商环境需要知难而进、持之以恒。营商环境的优质化程度决定聚集企业的优质化程度。企业是新动能的重要载体,谁的营商环境好,聚集的企业就多,新旧动能转换得就好。因此,企业需要就是营商环境的建设方向,就是营造优质营商环境的路径。

  一是打造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优良的政务生态环境是营商环境的重要一环,也是企业评价政府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服务水平的着眼点,同时也最容易形成“洼地效应”。各级政府部门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放下身段,切实把服务企业当作首要职责,把企业需求当作第一需求,把企业满意度当作第一标准,加大改革力度、深度,让政策更优、体制更顺、效率更高、服务更好,真正让聚集来的企业有获得感,让更多的企业慕名而来。

  二是构建宽松有序的市场环境。强化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坚定不移地支持和培育实体经济,营造宽松良好的创业环境。积极服务市场主体,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动力,进一步释放市场主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牢牢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破除束缚创新创造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坚决淘汰劣质、劣势企业,为优秀企业发展腾时间、腾空间。充分激发企业家的创业热情、创新激情,支持企业做精产品、做长产业链、做大做强企业,促进企业实现高速度发展,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三是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牢固树立法治理念、法治思维,自觉形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思路,积极打造法治文化,大力营造浓厚法治氛围。坚持依法决策。切实把依法决策、规范决策当作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的重要内容。坚持依法行政。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企业、群众知晓政府的权力边界,让权力真正在阳光下运行,更好地维护公平正义,更好地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让法制真正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四、精准发力

  青岛实施国际城市战略,必须有国际城市的发展思维、建设思维。国际化营商环境是青岛建设国际城市的重要基础条件。对比先进地区,青岛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之路还须加快步伐,加快政府工作机制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一是聚焦重点。加快建设智慧型服务政府,全域推进“互联网+政务”,全力打造一个整体协同、高效运行、精准服务、科学管理的智慧政府。打破以部门为中心的服务平台,建设以用户服务为中心的政府服务体系,建设全覆盖、全口径、全方位、全渠道的“一网通办”总门户,所有服务事项全部接入,做到资源共享、服务共享,实现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路的变革。特别是针对涉企审批事项,在实现流程再造的同时,推进双轨审批机制,最大限度缩短审批时限,包括涉及多部门的事项统一受理协同办理。

  二是打通堵点。对标先进城市标准,全面梳理易堵问题领域,对要求企业提供的各类证明材料,一律纳入清理范围,进一步取消烦扰企业生产的一切“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等各类材料。凡是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一律取消;地方性法规规定不合理、不必要的,按程序取消,并形成取消和保留目录,以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优化举措,清除、疏导堵点。清理整顿过时、过旧、不规范的政策制度,严禁擅自设定证明事项,随意索要办事材料,从根本上解决给企业“添堵”的问题,坚决打通企业办事的堵点、彻底消除制度堵点。对已解决的堵点问题,要固化成果,形成长效机制,杜绝已经解决的堵点再次反复。

  三是破解痛点。针对积蓄已久的营商环境的痛点,改革才是破解的唯一方式。强化制度效应。针对官本位、潜规则、隐形障碍乃至一些玻璃门、旋转门等,都需要在制度上、体制上予以改革、改制,才能真正根除。强化监管力度。完善监管制度体系,从组织领导到责任到位,逐级逐层强化监管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内部监控监管格局。强化社会舆论监督。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做好舆情研判,畅通企业投诉举报渠道,及时解决企业反映的各种问题,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此外,对于营商环境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堵点、痛点等问题解决推进不力的要进行主体责任追究和问责,切实保障营商环境得到不断优化。

  

(作者单位: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

手机触屏版
   
微信公众号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Qingdao Party School of CPC , Qingdao Administrative College.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德路18号 邮政编码:266071

鲁公网安备 37020202000314号  鲁ICP备05026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