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校工作 > 教学工作
我校举办2018年度第三届“品读经典”青年教师读书交流活动
发布日期:2018-11-20

        11月20日下午,我校在405教室举办第三届“品读经典”青年教师读书交流活动。本期读书交流活动由经济学教研部魏丽莉老师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孙涛、刘晋祎,管理学教研部毛振鹏,经济学教研部张彬四位教师进行了读书分享。

        毛振鹏老师分享了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作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着重指出三部分内容:一是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机理的理论剖析。解释了价格形成机制、生产过剩、相对过剩、有效需求、资本扩张、可变成本、不变成本、剩余价值、利润等概念。二是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应对的深刻阐释。解释了商品、货币、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三是资本论的当代价值。提出并回答了“我国会不会发生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如何影响我国?应不应该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如何看待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四个问题。

         孙涛老师分享了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分别从三种理解框架对风险社会进行了界定。一种是现实主义者,以劳(1au) 的“新风险”理论为代表,认为风险社会的出现是由于出现了新的、影响更大的风险,如极权主义增长,种族歧视,贫富分化,民族性缺失等,以及某些局部的或突发的事件能导致或引发潜在的社会灾难,比如核危机、金融危机等。第二种理解是文化意义上,认为风险社会的出现体现了人类对风险认识的加深。比如凡•普里特威茨(Von Prittwitz) 的“灾难悖论”理论 以及拉什等人提出的“风险文化”理论。第三种理解是制度主义的,以贝克、吉登斯等人为代表,他们是“风险社会”理论的首倡者和构建者。比较而言,他们对于风险的分析更为全面深刻,尽管依然带有拉什所批评的用一种制度结构替代另一种制度结构来应对当代失去结构意义的风险的缺陷。贝克声称自己既不是“现实主义者”也不是“建构主义者”,而是“制度主义者”。

          刘晋祎老师分享了勒内·笛卡尔的《谈谈方法》,讲解了作者如何正确运用自己的理性在各门学问里寻求真理的方法。他从认识论的出发点:“我思故我在”——我在思想,所以有我讲起,阐述了“方法”的四条规则。第一条:凡是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到的东西,我决不把它当成真的接受。也就是说,要小心避免轻率的判断和先入之见,除了清楚分明地呈现在我心里、使我根本无法怀疑的东西以外,不要多放一点别的东西到我的判断里。第二条:把握所审查的每一个难题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以便一一妥善解决。第三条:按次序进行我的思考,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直到认识最复杂的对象;就连那些本来没有先后关系的东西,也给它们设定一个次序。第四条:在任何情况之下,都要尽量全面地考察,尽量普遍地复查,做到确信毫无遗漏。

         张彬老师分享了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特别讲解了手稿中的异化理论。手稿中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第一,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生产出的劳动产品被资本家占有,工人不能支配自己的劳动产品,工人依赖于劳动产品,受劳动产品的支配。第二,劳动活动与自身相异化。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第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而现实的劳动中却恰恰相反,劳动者没有类意识,没有真正的人的类生活,劳动只是为了维系自己的肉体存在。人与人的关系不是相互依赖的统一的关系,而是一种对立关系,不仅工人与资本家之间存在对立,工人与工人之间也出现了对立。同时,提出了研读《手稿》的启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结合中国实际,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

         我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和教务部相关人员参加了读书会。

 

>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

手机触屏版
   
微信公众号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青岛行政学院版权所有

Qingdao Party School of CPC , Qingdao Administrative College.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宁德路18号 邮政编码:266071

鲁公网安备 37020202000314号  鲁ICP备05026014号